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周九鼎到底流向何方?

(2009-07-27 07:34:13)
标签:

九鼎

司母戊鼎

诸侯

王权

周鼎

分类: 煮酒论史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些国之瑰宝引人关注,让国人心驰神往,诸如远古的镇国神器九鼎,“疯狂的石头”和氏璧,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等等,可惜都失踪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宝物一旦面世,必将轰动全球。不过,要说奇中之奇,憾中之憾,首推西周九鼎,因为它实在是太著名了。

    夏商周三朝钟爱九鼎,是不需要多说的,这从各地出土的青铜鼎数量就能看出端倪。与司母戊鼎相比,九鼎明显更有价值一些,年代更早,铸造也更精美。据《左传》描述:夏初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即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用来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历经三国(夏商周),秦以后神秘失踪,遂成历史悬案!

    从“一言九鼎”到“问鼎天下”,从“三足鼎立”到“拔山举鼎”,九鼎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牧野之战后,西周把九鼎搬到了国都镐京,还举行了隆重的定鼎仪式,自此“定鼎”就喻为国家政权的奠基,“迁鼎”则指国家权力的转移,“问鼎”乃是觊觎政权的非法行为,由此演绎出过许多有趣的历史桥段。

    大禹被誉为圣君,有两点不得不说:一是治水,二是铸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妇孺皆知,而他铸造九鼎的传说同样名垂千古。史书记载,大禹曾留下遗嘱:“九鼎存,天下定;九鼎失,天下分。”

    司马迁在《史记》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推算一下,九鼎有近千钧之重,约合7.5吨。从出土文物来看,司母戊鼎都达好几百公斤,更何况象征天下的九鼎?相传当年施黯尊令,在荆山铸鼎,迁移安邑,中隔大河,费时竟三、四月,用夫达几十万。所以,泗水偶然失鼎后,一鼎陷在深水污泥之中,这才难以找寻。

    周平王把首都迁到洛邑后,周朝王室日益衰落。楚庄王“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率先“问鼎”。公元前606年,楚王伐陆浑戎,观兵于周郊,周定王被迫派人行慰劳欢迎之礼。楚王“问鼎小大轻重”,王孙满日:“在德不在鼎。”楚王日:“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日:“呜呼!……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这就是“问鼎中原”这句成语的由来。自此之后,诸侯国纷纷觊觎中原,“问鼎”不断。可以说,春秋纵横捭阖三百年,战国“合纵连横”二百载,基本上都是围绕九鼎展开是的。

    众所周知,周幽王是个十足的昏君。为了博取褒姒一笑,他不惜烽火戏诸侯;为了博得使忠臣一哭,他竟将九鼎扔下“深渊”。自作孽,不可活。当申候、缯候、犬戎三路大军进逼镐京之时,周幽王只能独逃至骊山。当他再次点燃烽火时,却不见诸侯班师救援,西周一如九鼎一样,在既不轰轰烈烈、也不凄凄惨惨中走向灭亡。

    秦始皇“泗水捞鼎”一事,在很多文献史料里都有记载。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西周后,在回国经过途中,代表秦国的雍州之鼎跃入泗水,最后只把八鼎都完好运到了秦国,置周鼎于咸阳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出巡路过彭城时,派了数千人下泗水打捞失落的那一鼎,甚至虔诚地“斋戒祈祷”,但最终周鼎“弗得”,却让“市井”刘邦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黔夫”项羽放出“彼将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

    九鼎的出现,是历史的使然,确实起到过震慑诸侯的作用。不过,九鼎最后还是失踪了,这让后人无比的思念。既然是镇国之宝,九鼎自然不可轻易示人,如果不慎一旦易手,则意味着王朝覆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保帝国传至万世,必将九鼎葬于墓中,永世据为己有。这也许可以解释九鼎为什么会失踪千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