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情圣李商隐,国人难解《锦瑟》谜

(2009-07-14 08:40:37)
标签:

《锦瑟》

情圣

典故

李商隐

蓝田

分类: 唐诗宋词

    在中国历史上,就情诗方面的成就而言,没有人来能盖过晚唐诗人李商隐。情人间表示心心相印,还没有哪句话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更贴切,也更为生动。阴雨天独坐在窗前,我们还会情不自禁会吟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李商隐来说,这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无奈。诗人一生处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尽管得到高官赏识,却偏偏迎娶了政敌的女儿为妻。

    不过,正如诗人写的那样,“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毕竟曾经抱负过。只可惜,夹缝生活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憋屈。在洗尽无数铅华之后,只能是“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如”。

    当然,我们说李商隐是“情圣”,主要指他描写男女恋情的那些《无题诗》。从“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到“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再到“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几乎每一个典故之外,都有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同样,在每一句古诗的背后,都有一则香艳闺秘的传说。

    其实,除《无题》诗外,其它如《春雨》、《板桥晓别》、《落花》等都写到了男女情爱。“小怜玉体横成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连写咏史诗也不忘沾点香艳的东西。“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琴高行仙术,乘红鲤鱼而来,留月余复入水而去。魏文帝时薛美人离别父母后用玉壶盛泪,壶中泪凝如血。诗人巧用两个典故,一喻自己,二喻伤心的情;写得含蓄玄妙,意味悠长。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道出了无数人心中“不能说的秘密”。“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也写出了无数恋人的绵绵相思。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更是描述了无数有因无果的爱情悲凉。

    情如小舟,爱如大海。感情这叶小扁舟在情海之上更是遭遇更多的风浪。然而,“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情深之人可能是滥情之人,但是李义山这几句证明了自己绝非滥情,他依然坚守在这叶小舟上,任凭波涛袭来。

    另外,写到李商隐,我们就不能不说那首《锦瑟》——一首极富争议的经典之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人认为,这是李商隐悼念亡妻所作;有人认为,这是李商隐在咏“绘文如锦”之瑟;也有人认为,这是李商隐的爱国之篇。此外,还有人或认为,这是李商隐自比文才之论,或认为李商隐是自身总结说。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此乃诗家之最高境界。更有人以为,这是李商隐抒写思念恋人锦瑟之作……相传李商隐本人也很看重此诗,在《李义山集》中,便以此诗冠首。

    其实,关于《锦瑟》一诗,就像一首“天鹅之歌”,与李商隐“坎壈终身”身世、流莺巧啭式文笔,以及“半明半暗,近通近塞”诗风绞织在一起,给这首诗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了后人无穷兴趣和无尽猜想。但凡读过此诗,并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明珠、美玉属比兴,相映成趣,令人拍案叫绝。“晓梦”与“春心”,多情易感也;“蝴蝶”与“杜鹃”,引起翩飞、悲啼之想;“月明”与“日暖”,让人苍凉寥阔、温丽凄迷。诗人化实为虚,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之景,寓托自己怀才不遇、心灰意冷之感,使人既难以指实言明却又有所感知,从而吟咏于口而思索于心,那是一种富于感动兴发之情。同时,以筝瑟为曲,奏尽哀怨之苦。循此以求,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一个背影的仙逝,会留给读者无尽的怅惘。一曲《锦瑟》弹罢,注定会后世留下众多谜团!《锦瑟》不易读懂,这是客观事实,但不易讲解不等于不能讲解,只要我们把准诗脉,揭开这一诗谜,也就有了一种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