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远郊区域供求风险高于中心城区

(2009-08-07 14:25:18)
标签:

风险度

区域

远郊

近郊

中心

房产

分类: 市场观察

近、远郊区域供求风险高于中心城区

    克而瑞(中国)研究中心《2009年3季度全国典型城市[1]房地产市场供求风险度评估报告》显示,从各城市区域供求风险情况来看,高供求风险区域[2]主要集中于郊区,中心城区供求风险普遍较低。其中,高度供求风险城市中,各区域供求风险普遍处于最高和次高等级;中、低度供求风险城市的高供求风险区域则较少,且基本上位于郊区。此类城市各区域供求风险以中、低度为主,高供求风险区域主要位于近郊和远郊区域,例如西安的城西区、太原的尖草坪区和万柏林区、上海的奉贤区和武汉的沌口区。

 

近、远郊区域供求风险高于中心城区



[1]典型城市包括目前CRIC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监控范围中的31个重点城市

华东: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扬州

华北:北京、天津、大连、沈阳、长春、青岛、济南、太原、兰州

华南:广州、深圳、厦门、海口、南宁

中西:重庆、成都、武汉、西安、长沙、郑州、南昌、贵阳。

[2] 高供求风险区域除采用消化周期与预计供求比两项指标进行评估外,未来一年内预计供应量小于全市各区域预计平均值五成的区域,不计入高供求风险区域。

 

 

高度风险城市高供求风险区域集中

    高度供求风险城市中,各区域供求风险普遍处于最高和次高等级。例如海口由于存量大、成交回升较慢,整体市场供求处于次高风险等级,其四个区域中,龙华区、美兰区和琼山区均处于次高供求风险,比重达到75%。而处于中度供求风险的秀英区,虽然2季度末供求风险低于其他各区域,但未来一年内预计将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局面,如果成交量不能继续回升,供求风险将有加大的可能。

 

近、远郊区域供求风险高于中心城区

 

中度供求风险城市高供求风险区域位于郊区

    中度供求风险城市的各区域多以中、低度供求风险评级为主,高供求风险区域基本位于郊区。其中,天津和西安,中、低供求风险的区域的比重均达到八成以上,供求风险处于最高等级的城西区位于西安郊区;而太原各区域供求风险差异较大,有半数区域处于高度供求风险,且基本都位于近郊和远郊区域,其中心城区迎泽区的供求风险则处于最低等级。

    西安城西区供求风险最高。城西区属于西安远、近郊区域,尽管该区域未来供应量不大,但去化速度较为缓慢,供求比达到1:0.5,而且目前的存量较为可观,预计未来一年内消化周期将达到72个月,去化压力和市场供求风险较大。

    太原尖草坪区、万柏林区供求风险度最高。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同属于近、远郊区域,万柏林区作为城市新兴区域,未来供应充足,但成交情况不甚理想,供求比达到1:0.49,虽然其存量不大,仅9.75万平方米,但由于供大于求现象显著,因此消化周期达到了47个月。尖草坪区作为太原市最北部区域,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周边配套不足,发展相对缓慢,因此成交情况不佳,未来供求比为1:0.34,消化周期65个月。

 

近、远郊区域供求风险高于中心城区

 

低度供求风险城市高供求风险区域主要位于远郊

    低度供求风险城市的各区域多以低度供求风险评级为主,且供求风险高的区域都集中在远郊。如上海,各区域中近八成为低度供求风险评级,而高度风险区域仅有远郊的奉贤。而武汉75%为低度风险评级区域,只有远郊的沌口区,供求风险评级为次高。

    次低供求风险城市区域供求风险评估。武汉的沌口区域处于次高供求风险。沌口区作为新兴的开发区,房地产处于起步阶段,周边配套不足,生活机能匮乏,导致该区域目前供求均较为缓慢,市场活力不足,从市场存量来看,虽然存量不多,但相对其自身的去化能力而言,其消化周期达到41个月,供求风险较高。

 

近、远郊区域供求风险高于中心城区

 

    最低供求风险城市区域供求风险评估。上海远郊的奉贤区为高供求风险区域。奉贤房地产市场供求风险度在1季度末时就相对较高,而2季度该现象仍未改变,该区域未来供求相对平衡,达到1:0.94,但存量较多,其去化主要依靠本地客户为主,且板块发展较不均衡,南桥板块表现相对突出,而其他板块热度不足,区域缺乏持续发展的助推力,因而消化周期达到53个月。

 

近、远郊区域供求风险高于中心城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