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13WACA年度会刊》的采访
(2014-01-21 15:48:30)
标签:
建筑2013年沈驰房产 |
分类: 行业感受 |
一、您是怎样成为一名建筑师的?
沈驰的回答:
是从小学习美术的渊源让我选择读了建筑学!以后渐渐发现,做一个建筑师需要有理想与感性的思维,需要有执着又开放的心态,需要有安静与热情的性格,还需要独立的精神,这些我有幸都具备一点儿!
二、当初的动力是什么?
您的回答:
我的动力从来不是功利性的,而是追随自己的内心!我一直在认真的工作,一座座房子不断立起来,它们在不断给我动力!
三、 1、您做过哪些项目?
2、您做过的项目中,您最满意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您的回答:
我负责设计并建成的项目包括2011年世界大运会运动员村公共建筑群、建科大楼(主创之一)、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哈工大园区等建筑,还有杭州香江国际大厦等一些办公和商业项目。
这些项目都称不上满意,但大运会运动员村公共建筑群算是近些年有代表性的项目!它是我尝试回到建筑内在、由内而外设计的一个项目,形态和空间直接回应南方地区气候,外观就是内部空间的真实反映,也由此诞生了一些独特的建筑感受,本项目被很多杂志刊登过,也有幸获了“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
四、 1、您的建筑理念是什么?
2、为什么会拥有这样的建筑思想?
您的回答:
我们这一代,不断的受到各种思想和飞速变化时代的影响,我想大部分建筑师很难有稳定的思想,我本人也是直到这几年,才开始想清楚很多问题。目前我在设计中的关注点,可以分为几个维度:
一是解决问题——旨在回答设计是满足他人需求的行业;
二是社会分享——旨在体现建筑带来的广泛影响和社会关怀;
三是优化体验——旨在强调建筑需要通过创造高质量的空间来影响人的生活;
这三者是个递进的关系!同时,之前在作为中国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领军企业的深圳建科院的工作经历,让我在适应气候的空间形态设计策略(或称之为被动式绿色建筑)方面有一些探索和实践,也把“适应气候”作为一条主线做了一些实践与思考,发表过几篇论文,并在多处做过演讲和分享。
五、当今建筑界中(国内及国外),您最欣赏哪位大师?为什么?
您的回答:
我欣赏的建筑师有不少,如果只能选一个,就雷姆库哈斯吧!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人,其忽视文脉、彰显自我作品受到巨大非议,但大部分建筑师往往片面的通过CCTV大厦对其下结论,认识上也存在误读!库哈斯是最符合当代精神的建筑师,超越了美丑的观念,关注当代社会新的需求,拥抱商业时代和消费时代,关注公共性,崇尚混杂、拥塞的多样化内容融入建筑,通过设计来刺激活动的发生,其更关注社会机能在建筑上的反映,并以更轻松的方式来设计建筑。
六、 1、您认为当今的中国建筑存在哪些问题?
2、这些问题中哪一个问题是您目前最关注的?为什么?
您的回答:
问题很多,如城乡差距巨大、建筑消耗巨大、社会关怀缺失、人性空间匮乏等,但最大的问题是长期的粗放式建设!我们没能在高速城市化的时期实现建筑工业化,没有把钢结构、装配式等更环保、更先进的工艺发展起来,而一直沿用最笨重、最污染、最浪费资源的建设方式,这是最近20年莫大的遗憾!
七、请您从建筑师的角度谈谈中国房地产的发展
您的回答:
房地产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的住宅资源在很多地方远远没有被充分利用,以深圳为例,大家或许不知道深圳的人均住宅面积已达到了40多个平方,按照所有住宅面积除以城市人口(包括暂住人口),但因为很多资源在少数人手中闲置,所以大家仍感觉没房子住!这些资源怎样被释放出来是个大问题!
近二十年的房地产留下了很多本不该有的遗憾!比如中国本不需要这么多高层住宅,但因为几十年不变的过于严苛的日照法规,同样的容积率下只能建高层,于是在在那些人口并不算多的城市,也高层遍布!再比如,太多的封闭式大盘产生了一个个城市孤岛,一个个围合割裂的小区让我们的城市在很多地方失去了开放的可能,我们很难再回到传统城市里那种亲切、紧凑的街巷生活!我希望未来的房地产开发能改善这些问题!
八、 1、您认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2、您理想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您的回答:
在很多人心目中,好的城市就是新的城市,就是宽马路、大绿化、开阔的视野与时尚的标志性建筑,这恰恰是城市规划中最大的问题!
世界上不存在理想的城市,那些经历了年月、自发形成的城市或许是最接近理想的城市!理想的城市是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改良和变化的城市,不是推倒或异地新建的城市!我们可以让新的技术可以去对接老的城市,而不是为了新的发展摧毁它们,欧洲的很多城市,几百年来未有大变,紧凑的布局、窄窄的街道、上居下店的模式,人们乐于步行,即使有了汽车也不会疯狂拓宽道路,而是发展小型汽车、公共交通等,今天看依然是可持续性城市的原型!
九、大数据时代,您怎么看待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
您的回答:
大数据时代或许越来越不需要建筑师,每个人都可以是建筑师!
十、 1、怎样使一个建筑具有它真正的价值?
2、如何预估一个建筑所具有的真正价值?
3、又如何保持建筑真正价值的可持续性?
您的回答:
回应时代的诉求、有前瞻性,有高品质的使用空间,为使用者及全社会带来积极的能量,这是我心目中建筑的价值!
在人类的建设方式未发生真正的革新以前,我们只能趋近于可持续性的命题。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用钢材、混凝土,而让建筑按照我们的设计从土壤中生长起来,像大树一样,生长出供人们使用的内部空间,用大树的天然外表创造了冬暖夏凉的内部环境;用大树枝叶的光合作用为居住者提供能量;用大树吸收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并自然老去,回归大地;
十一、.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扬弃传统以丰富建筑伦理的当代内涵?
您的回答:
这是个太大的话题,不是建筑界单方面的问题!如果当代中国人血液里少一点革命式的思维方式,多一些当代自由的精神,多一些敬畏,传统自然就弘扬了!
十二、1、您认为华人建筑师与国际上其他文化背景的建筑师的区别在哪里?
2、华人建筑师在哪些方面还是需要继续学习和改进的?
您的回答:
大陆的华人建筑师与西方建筑师的区别,我觉的是价值观的问题!从小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没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到了大学时代,我们的建筑学教育也仅仅是技术教育加少量的艺术教育,对于承载着社会和文化意义的建筑,我们该秉承怎样的价值观,少有提及!所以,今天的中国建筑师相比欧美建筑师,无所顾忌也无所不能,有人需要就有人可以设计,可以搬来白宫,可以画出无比具象的建筑——天子酒店、乒乓球拍、铜钱建筑等等,可以做出建筑面积达百万平方的方盒子政府大楼。——价值观的缺失让中国的建筑师可以做出任何奇葩式的作品,并视之为创意!
我并不认为大部分的西方建筑师更有创意,他们其实更多是在做高品质的延续和微创新,相反中国建筑师因为没有敬畏之心,有很多破坏性的“创新”! 除了价值观以外,还有合作能力等等,中国建筑师也需要提升!
十三、好的建筑设计必然有着深刻的人文蕴涵,如何正确把握建筑和人文的关系?
您的回答:
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建筑和人文的关系首先一定不是视觉符号的使用和堆砌,对于城市和新的建筑来讲,承载人文的更多是尺度、密度、连续的记忆、公共空间等,或许还不全面!同时,建筑更应该关注当代人文!
十四、您如何看待中外不同的建筑智慧?
您的回答:
坦率的说,我不太喜欢这个问题!因为一般情况下,不少人会说,西方的建筑和园林更强调人工的力量,而中国的建筑和园林注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但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听到过一句话:“最热衷于在哲学上探讨的天人合一的民族,却在今天创造了人类最大的环境问题”。如此说来,我们是多么言行不一的民族,或者说很多的概念仅仅成为今天的一种工具,就像很多人谈“大爱”而不谈具体的爱!今天我还常常看到对“天人合一”夸夸其谈的人,我会很怀疑,因为从其中一些人的做派、处事方式和价值观上看,是违背的,或是言不由衷的,谈这个事只是一种刻意作出的姿态。
。
十五、建筑是为了提供符合人需求空间而产生的,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建筑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有什么是建筑始终不曾改变的?
您的回答:
2000年前威特鲁威德“坚固、实用、美观”三原则大体上还是在延续的,但今天的建筑又超越了这些,与政治、经济、文化、城市生活发生更紧密的关系,有时甚至成为一种新的驱动力量。
十六、当今中国的建筑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于那一方面?
您的回答:
希特勒曾说,宏伟的建筑是消除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对今天的一部分中国建筑,我觉得可以这么去解读,大家希望通过建筑树立自信!而另一部分建筑,则被当做普通的消费品,所谓“多快好省”的建设,一次性投入似乎省了些,但质量低劣,往往没几年就面临拆掉。期待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建筑能更有质量,能把社会关怀、人文关怀作更多的思考!
十七、当今世界的建筑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于那一方面?
您的回答:
世界变化太快,建筑学要面对的问题很多,比如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大课题!
另外,从对创作的方式来看,以库哈斯为代表的一批“超现代”的建筑师和作品极大的影响了年轻一代的建筑师! 我前不久刚刚在关山月美术馆面对市民和专业者做过一次演讲,对其进行解读,有趣的是,虽然场上激烈争议,但让大家举手表决对这种建筑思想喜欢与否时,大部分人选择了喜欢!目前,这种建筑思考下的作品或有很多问题,但其面对当代和未来的思维正在发芽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