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应《时代建筑》约稿文章,刊登在2014年第四期
在很多人心目中,深圳是个简单而缺乏厚度的城市,深圳的建筑和建筑师圈儿也是如此,但这些年,它们却呈现出丰富而有趣的状态!
深圳有着最市场化的设计机构,又有着中国最具专业性和理想主义的规划主管部门;
深圳不是中国建筑最主流话语权的阵地,却是很多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成长过的重要地方;
深圳是大轴线、大绿化、大马路式新城规划的始作俑者,却又是正面研究“城中村”的先行家;
深圳是最商业化的城市,又是倡导“公民建筑”的“中国建筑传媒奖”发源地,也是目前中国最具学术性的“深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的举办地!等等。
深圳的建筑行业,没有北京的政府资源,也比不了上海的国际范儿;深圳的建筑师,不比北京有那么多做高大上项目的机会,也没有像上海那样热衷于令人玩味的小清新建筑。深圳的建筑师无法回避商业,只能在现实的世界中寻找空间,在没有强势文化的环境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基于社会性的先锋精神!
城市与行业的状态是诸多个体状态的集体呈现!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很多建筑师朋友都保持着单纯的心态和理想主义的追求,努力从平凡的项目中去挖掘闪光点。在参与完成建科大楼的设计之后,我对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建筑空间和形态产生了兴趣,并在之后几年的实践中进行探索,那时,我极少看到有建筑师在这个领域有好的实践。2007年开始,我负责设计“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运动员村(信息学院)”的一片公共建筑群(也是校园的北校区),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是个绝佳的探索机会。借助“冷巷”的原理,我在建筑群不同体量的建筑里寻找不同的空间和形态策略,来适应南方气候特征,并由此诞生丰富而有校园气氛的公共空间。这组建筑外在不抢眼,但空间逻辑却是大胆而具有探索性的!理念虽易,过程艰难,建筑师在面对市场压力的同时坚持为自己选择研究的方向并付诸实践——这是不少深圳建筑师的共性!
回头看看,我们的建筑道路与这座城市的某种特质似乎有着关联,少有约束、崇尚探索、还有永远不会自我膨胀的谦卑心态。这座城市的单纯性和丰富性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她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也从一开始就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的心中,行业今天的丰富面貌正是从这个草根城市的土壤中孕育而生!
http://s4/mw690/001KeZaYgy6KG6Vb4lR53&690
http://s16/mw690/001KeZaYgy6KG6VYlQz7f&690
http://s11/mw690/001KeZaYgy6KG6WP7qa3a&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