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建筑与我(本文《城市建筑UA》杂志约稿文章,将刊登在2013.12期)

标签:
绿色建筑购物中心商业地产建筑师职业现状恶搞建筑房产 |
分类: 行业感受 |
2013年,作为建筑师,大部分的时间我依然忙碌,但又趋于平淡;我享受着工作的小小满足,又常常不安。这个行业依然快速的变化着,各种现象、各种观点依然应接不暇,继续影响着建筑,影响着你我!
关于商业综合体与购物中心
今年,我所接触的开发商朋友很多都在转向商业地产和城市综合体,以致于我们都在怀疑,如此之多社会真的需要吗?已有人预言购物中心已经过剩,存在很大开发风险。过多的综合体和购物中心,除了开发过热的风险外,从城市规划方面讲也会对城市造成极大的伤害,巨无霸的购物中心往往会取缔那些传统的街道商业,让那些与人们距离更近、更便利、更具有地域性和更低成本的商业不再有立足之地,购物中心也更耗费能源,带来车行交通拥堵的加剧、步行生活的缩减。人们在对购物中心趋之若鹜的同时慢慢发现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多样化也正在失去!(图片1)
但我们似乎无力阻拦这种现象的加剧,为什么是这样,深层原因或跟今天的消费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当代文化或是一种消费文化,综合体和购物中心是跟消费时代最能对接的建筑类型,也由此诞生了他们那些彰显消费欲望的空间形态和奇幻景象!今年10月,受《世界建筑导报》的约稿,笔者在文章“从电影到建筑——逃避真实世界的建筑创作与消费”中对消费时代与建筑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在这个崇尚消费的时代,建筑在很多人心目中也成为消费品,空间也是用来消费的,建筑也渐渐跟手机、服装、汽车一样,要紧跟最新的潮流,注重体验的新鲜感和差异性,甚至定期就想要更换。
大众对建筑和空间的欲望在增加!雷姆库哈斯是一位是对时代有着清醒认识的建筑师,库哈斯从执业初期就摒弃了以审美为主导、阳春白雪的建筑理想,转而去积极面对商业时代和社会,崇尚把混杂、拥塞、多样化的城市活动融入建筑,并把这些提升为一套完整的理论用于指导设计。库哈斯从不回避大型的综合体,并常常把自己对现实和趋势的理解转化为抽象的图解,并用近乎“简单粗暴”的方式把图解直接生成建筑形态。由于这种方式回避了美学规则,反而有更多的可能性,往往能产生前所未见的建筑形态,谈不上美丑,但大多很震撼,满足了客户及大众猎奇的审美需求,这可能是库哈斯应对商业时代和消费时代的工作态度。
商业综合体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可以包罗那些无中生有的奇幻图像和异域风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它们也给大众带来了他们能感知和读懂的“品位与格调”。
关于绿色建筑
从类型上,综合体与购物中心是热点,从理念上,绿色建筑恐怕是近年最热门的词汇!一方面,国家和地方都在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政策、法规、标准铺天盖地而来,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有说服力的、真正有内涵的绿色建筑案例却少之又少。
今天,大多数的“绿色建筑”并没有触动设计的本质,于是,“绿色建筑”常常成为一个“政治上正确”而在现实中让人怀疑的口号。在实际能力尚未有说服力的时候,一个过于宏大的词汇被频繁而又真假难辨的抛出来,绿色建筑的尴尬正在于现实结果与这个词所承担的期待常常相去甚远!绿色建筑当然不能被过度苛责,在建筑营造方式尚未发生本质变化的情况下,它始终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绿色建筑并不是一种建筑类型,它不能被标签化,不能忘了建筑学的本质,更不等于绿色符号与形式包装。绿色建筑的星级认证,或是种鼓励手段,但绿色建筑本身也不应该存在一条界线,更重要的建筑师和大众是否有绿色的思维方式!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国建筑,它们既没有财力也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去追求满足星级认证的绿色建筑,但这样的建筑正在中国大地上疯狂的生长,我们能做些什么?
笔者前几年设计和负责完成的“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村国际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是一个在应对气候方面做了建筑形态和空间探索的项目。这是一组校园建筑,针对不同形态、不同尺度的建筑单体,探索应对华南气候特征的“被动式”设计策略,以提升环境品质、塑造形态丰富的校园空间,下面以其中两座建筑为例进行阐述。
科技楼探讨的是应对高层建筑的“冷巷”策略,其表现为“多风道的空心结构”。在科技楼中,我们设计了从下至上的连续中庭,并让多个交错的空中平台横跨其间,每一段空间控制在6-8层的适宜尺度。中庭最高处设太阳能风塔,中庭侧面不同的位置“挖”出孔洞,引入自然光线,洞口与公共走廊相连,形成供人休憩的空中花园。洞口花园遵循着一套理性的逻辑,根据深圳主导风的走向,入口在东南面、出口在西北面,入口低出口高,入口大出口小,让自然风结合热压的上升趋势,强化导风效果。中庭、风塔、花园洞口,三者构成一个连续、多通道的“疏松”结构,让风压作用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从而实现了不依赖空调和人工照明的公共空间和高大中庭。(图片2、3、4)
http://s2/mw690/001KeZaYgy6ExN1LS8h91&690
http://s6/mw690/001KeZaYgy6ExN26APH25&690
图书馆探讨的是多层建筑在紧凑用地下的“冷巷”策略,其表现为均匀布置的“切口”式的天井。图书馆采用了线型中庭串联阅览单元的高效平面模式,并让阅览室偏向安静的东北面,让中庭偏向西南面毗邻校园入口广场。不同的朝向采用完全不同外主立面做法,共享中庭用遮阳幕墙覆盖,而阅览室则采用了“切口”式天井的设计,这些“切口”与阅览空间穿插布置,让阳光能渗透到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切口”的垂直面朝南、斜面朝北,斜面背离日照方向,控制直射光的进入,接纳柔合的漫射光,用狭窄的空间实现“自遮阳”。由此,每个阅览室都拥有三面通风、采光环境,保证了内部空间品质的均衡。图书馆的外表面为大型酸蚀玻璃遮阳板覆盖的开放式的双层立面系统,空气在两层界面间自由流动,带走热量。(图片5、6、7)
http://s13/mw690/001KeZaYgy6ExN50K5u7c&690
http://s8/mw690/001KeZaYgy6ExN5ujjN97&690
http://s2/mw690/001KeZaYgy6ExN5L6N3f1&690
本项目没有刻意的绿色符号运用,不以评星级认证为目的,却希望通过设计创新寻找更广泛的意义。项目由此有幸获得了“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笔者为本项目撰写的文章也刊登在《建筑学报》上,并获得“2013年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优秀论文一等奖”。
关于恶搞建筑现象
这几年,总有奇特的建筑被大众拿来调侃和恶搞,秋裤、马桶盖、人民日报大厦等等(图片8),但客观的说,这几个建筑其实都有着一定的品质,并非如天子酒店、山寨白宫等是恶俗的代表!一些真正恶俗建筑的出现、以及大众对建筑的关注停留在形式调侃层面,折射出我们需要正视的两个问题!
一是建筑师群体的价值观缺失!从小学起,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到了大学时代,我们的建筑学教育也仅仅是技术教育加少量的艺术教育,对于承载着社会和文化意义的建筑,我们该秉承怎样的价值观,少有提及!所以,今天的中国建筑师相比欧美建筑师,无所顾忌也无所不能,有人需要我们就可以设计,可以搬来白宫,可以画出无比具象的建筑——天子酒店、乒乓球拍、铜钱建筑等等(图片9),可以做出建筑面积达百万平方的方盒子政府大楼。——价值观的缺失让中国的建筑师可以做出任何奇葩式的作品,并视之为创意!
二是专业与大众对话的缺失!如果做个调查,你会发现在大众心目中,美好的城市往往就是宽马路、大绿化与时尚的标志性建筑,优秀的的建筑往往就就是独特炫目的造型,如此的全社会认知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今天的城市与建筑。而笔者上半年的一次台湾之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台湾既没有大陆的现代也没有大陆的古老,但在台湾,你看到的是紧凑、有生活气息、又不夸张的城市,看到的是自然、洁净、不媚俗的乡村,如果说唐诗宋词中的中国已经离我们远去,台湾或许是最接近她的地方。好的城市和好的建筑的出现,与大众认知有着最深层的关系,在设计工作之外,建筑师或应与大众更多的对话。近两年,深圳的行业圈正在努力加强专业与大众的互动,引导大众对城市与建筑的关注,如两年一度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举办。
今年,在设计工作之外,笔者也参与了诸多行业工作和社会工作!笔者作为理事参与了“深圳市观筑建筑发展交流中心”的工作,这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定期举办沙龙、讲座以及行业活动,以帮助年轻建筑师成长,并搭建专业与大众对话的平台,推广建筑文化;笔者本人也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针对大众做了《走进当代建筑》的讲座,并在多次活动中担任学术主持人;笔者也作为评委参与了深圳“趣城地图——深圳城市与建筑导览”的项目评选,项目旨在给关心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的市民和游客做出一个全面而专业的导览;笔者还受邀参与了凤凰卫视《筑梦天下》几期节目的讨论策划工作,站在大众理解的角度去支持这个华语屏幕上唯一的建筑文化栏目!这些经历让我跨越了一个建筑设计师的身份,以更广泛的视角去参与建筑、参与社会!
关于建筑师的职业现状
如果说在十几年前,由于中国来不及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应对大规模建设,导致了建筑师数量极其匮乏;那么,经过了十几年的专业扩招和向社会输送,今天的情况会怎样呢?当你走进一个个设计机构,你会惊讶的发现大多数的设计人员仍然是刚刚走出校园的青涩面孔,在很多设计机构,多数设计师从业两年左右,工作五年已属于骨干!对于建筑师这个在西方属于老年人的职业,我们的行业始终处于全盘年轻化的状况!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对人才需求量大以外,设计人才流失严重也是重要问题。在今天的工作状况下,不少从业三年左右的建筑师已经身心疲惫,从业五年的建筑师已经失去了原本对专业的热爱,从业八年的建筑师或已转行,转向工作更稳定和舒适的房地产或其他行业。大多数设计单位中,你看不到十几年仍甘于在某一专项领域(如节点大样)专注研究的建筑师,更看不到欧美国家建筑师事务所中那些满头银发依然保持着创作状态的建筑师。在中国,即使那些才华横溢、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到了一定岁数,在巨大的社会诱惑中也渐渐发觉建筑设计职业太局限,从而跨界从所谓更大的层面去施展自身的抱负。
建筑设计是轻资产行业,从资本数量上讲在全社会微不足道,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属于创意产业,担负社会责任,与文化、艺术相关,有其自身的吸引力和魅力!建筑师群体在资本和权力面前或许显得人微言轻,但在企业里他们是核心,可以享受他们工作!在资本与权力不断侵蚀行业的今天,如何保证建筑师能享有话语权,找到他们的工作价值感,并身处一个可以持续的工作强度,是每一个建筑设计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中国的今天对于建筑师来说,仍然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痛并快乐着!
我的创作道路
前不久,在由《城市建筑》主办的“观念与道路”年末主题沙龙上,包括孟建民、汤桦、龚维敏、冯果川和我在内的几位建筑师就自己的创作道路进行交流。在当代,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我们的成长过程不停的受到各种影响和冲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时代,现实情况、现代主义理想、消费主义观念、环境资源现状均在同时影响着我们的设计思考!于是,关于创作道路我提到了四个词,一是解决问题——旨在回答设计是满足他人需求的行业;二是社会分享——旨在体现建筑带来的广泛影响和社会关怀;三是优化体验——旨在强调建筑需要通过创造高质量的空间来影响人的生活;四是适应气候——旨在以一种绿色的思维来应对环境和资源现状。
山东交通学院三号教学楼是笔者今年设计的一个项目,可以用于表述上述的理念(图片10)。该楼群建筑面积达85000平方米,位于校园中心地带,一条小河从其间缓缓流过。建筑群包含六个学院,我们让其呈一个个小院落各据一方,再让它们首尾相连围合成半开放的大型院落。建筑群由四周向中央倾斜,面向河道逐级跌落,在中央创造出亲切宜人的环境,内部的庭院中,我们安排了咖啡厅、书吧、便利店等。建筑群一周多处的架空和穿透处理,不仅让自然风可以进入庭院内部,也让外围各处的人流能便捷的与中央庭院联系。建筑群以“山型”母题的重复,形成独特的天际线和丰富的庭院空间体验。母题重复的单元做法把大建筑的尺度分解,让其有更多通透和转折变化,与周边的山峦、校园内的绿化景观交融互渗!连续起伏的屋顶创造了一个总长度达1000米的登山步行道,每一栋教学单元均可走出屋顶,为学生的运动和校园活动创造了新式的运动空间,构成校园生活的独特记忆!倾斜的屋顶形态更是结合了绿色建筑“被动式自然通风”的原理,其通过单元最高处的风塔、室内走廊端头的空隙、斜屋面上的天窗,构成了从下而上利用“热压作用”的风道。夏季,顶部风塔侧面窗打开,再通过斜屋面的玻璃天窗加剧室内上下的温差,让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从下方补充,从而带动室内空气的流动;冬季,顶部风塔侧面窗关闭,斜屋面上的天窗则把走廊变成一个个阳光房,让人们尽享冬日的温暖。(图片11)
http://s15/mw690/001KeZaYgy6ExNfzVMOae&690
http://s5/mw690/001KeZaYgy6ExNfCQdK04&690
本项目虽然经历了与客户沟通过程的反复,但凭借考虑全面而有独具特色的设计最终获得了校方和规划局得高度认可,将于2015年建成并投入与使用。
2013年就要过去了,带着诸多的期待,我们将将步入新的一年!在一直以来接近极限的工作状态下,我们极易养成另一种惰性,年末,我选择离开了工作13年的团队,与新的同事们一起开始了新的工作,继续享受建筑之旅!
参考文献:
1)《走向公民建筑——中国建筑传媒奖/中国建筑思想论坛2011-201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从电影到建筑——逃避真实世界的空间创作与消费,《世界建筑导报》2013年第5期,作者:沈驰
3)冷巷校园——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运动员村国际区,《建筑学报》2011年11期,作者:沈驰、孟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