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标签:
深圳建科大楼建科大厦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措施颠覆办公模式示范楼 |
分类: 作品分享 |
搬进建科大楼的新办公室已有十来天。这段日子,我一直沉浸在新环境的兴奋中——终于可以借搬家之机仔细的梳理一下自己那些堆积如山的资料,并享受狂扔东西的快乐,这些堆积的物品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心情,改善环境对我来讲会有个新的开始。
这座建筑的外观如同搭积木的游戏,从下到上,由实验室、报告厅、办公区等多种功能体堆叠而起。办公区的带形窗、报告厅的起坡地面、实验室的实墙小窗都被如实的反映在外立面上,似乎不加修饰,却又是对体量动态生成的精心表达。功能的立体叠加形成了这座建筑的独特面貌!
这是一栋绿色办公楼,正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大楼运用了约40项技术措施,屋顶上的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外墙的遮阳板、光伏幕墙以及多处的空中花园等等,一系列的“绿色符号”让建筑有着明显的概念标识。
但在这里,我们不必陷入技术的讨论,我想说,这座建筑的内涵远不止是技术措施的罗列,更是融入了这些年来我们追求全新办公空间的思考。
景观报告厅——面对山景的折叠门可以完全开放
建筑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室内走廊,取而代之的是,每层都有一个兼具交通、会谈、休闲功能的半室外平台
位于建筑中间楼层的共享空中花园
大堂没有围墙、不设空调,阴凉、开放的空间设计适应于深圳气候,也贡献于城市;
大报告厅一反常规的置于楼层中部,体现着对现代高层办公模式新的思考,它缩短了大多数人员到此的交通距离,强化效率的同时,也节约电梯能耗;
疏散楼梯对外敞开,覆盖着通透的遮阳架,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步行环境,从实际使用状况来看,极大的减少了相近楼层间电梯的使用频率;
吸烟区位于开敞的下风向。每层的打印、复印等重污染区也从办公空间中独立出来,安置在平台一侧,有着良好的通风条件;
林林总总,空间的设计引导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了人们对人工环境的依赖,促进高效、快乐的工作。
虽然大部分人习惯于划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然而这座建筑却希望创造一种“生活办公”方式,轻松、愉悦、富有激情,工作也可以是生活!一栋不大的建筑中,为员工安排了餐饮、小卖、视听活动室、健身房等丰富的功能;甚至员工可以在加班时带着自己的孩童,因为有专门为他们设置的儿童游戏区;员工们可以在工作之余感受田间农作的乐趣,因为屋顶花园中安排了由个人认领的耕作土地;员工们也可以在心情烦闷时,在没有人的地方尽情挥舞自己的拳头,因为这里有专设的情绪发泄室,等等。这座建筑里,丰富的功能可以持续的生长、创意的生活可以自由的萌发。
工作与休闲共存、正式与非正式交流互动,人们在变化丰富的环境中往返穿梭,传统的空间已在这座建筑中已变的模糊散淡。——建筑的意义不只是物理的实体,更是在创造全新的“办公生活”模式。
其实,绿色的建筑空间也不是技术的堆砌,更应该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出四射的活力!
建科大楼针对的是深圳地区(夏热东暖地区)特定的气候条件,遵循了叶青院长“本土、低耗、精细化”的绿色设计理念。4000余元的单方成本,让这座建筑完全区别于国际上价格昂贵的“技术表现型”绿色建筑,也不同于国内一些重在技术展示的实验建筑,而是以低成本实现功能优越的办公楼。这也正是这座大楼建设的初衷,立足于中国国情建设绿色的建筑,实现更为广泛的意义。
高技派绿色建筑——英国伦敦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
但这个方案的意义不小,因为它基本确定了“吕”字型、引导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建筑平面、确定了核心筒朝西、中部灰空间平台的布局方式。这些做法一直延续到最后的实施方案,因为这是经过分析,在现有用地状态下,最能适应深圳气候的布局。
搬进期待已久的大楼,高兴之余、心里也在暗暗打鼓。因为从今天开始,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建筑中与自己相关的每一个瑕疵、每一个疏漏、每一个错误,数不胜数、无法入眼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为自己设计建筑——明白了为自己设计原来很难。承载了太多期望的建筑,让公司上上下下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业主、都有权创作,在集体创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协调众家?
第一次做甲方——才发现当甲方更不容易。工程进展中,甲方和设计单位的角色在不停的颠倒置换,身处不规范的建设行业、面对施工单位、材料商,我们是“秀才遇到了兵”吗?
或许在这座建筑里:
因为大量的做法都是“第一次”,摸索中的设计还显得稚嫩;
因为想做太多的事,在有限的造价之下,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最后感觉“简单粗暴”;
因为不断的修改,“象改模型一样改房子”,直至今日尚未停止,“天翻地覆”中的建筑有些凌乱、粗糙;
因为太多的人负责过设计,其实也是没有人贯穿始终的承担设计责任,这座建筑失去了一座富有魅力的建筑应有的纯粹性;
建筑如何堪此重负?背负了太多期待的建筑也许注定如此。
但我们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尚未建成以前,这座建筑已经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关注,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到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若干示范楼称号。建筑一半为了自己建造,另一半是为了今后络绎不决的参观者(官员/学者/老百姓)建造。大楼还在敲敲打打,但这段日子,每天已有重要的访客。前几天,大楼门口停满了警车,全国人大韩副委员长饶有兴致的在大楼内参观了一个小时。作为一个纳税额有限的科研企业,这是一项难得的殊荣。
一天,我们从卫星地图上惊奇的发现,这座大楼恰恰处于福田中心区中轴线的延长段上,呵呵,希望他能如同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深圳“设计之都”的建筑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