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2009-04-21 08:49:35)
标签:

深圳建科大楼

建科大厦

绿色建筑

节能技术措施

颠覆办公模式

示范楼

分类: 作品分享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搬进建科大楼的新办公室已有十来天。这段日子,我一直沉浸在新环境的兴奋中——终于可以借搬家之机仔细的梳理一下自己那些堆积如山的资料,并享受狂扔东西的快乐,这些堆积的物品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心情,改善环境对我来讲会有个新的开始。

    其实,像我一样,很多人对工作的热情与环境有着莫大关系;无奈,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实,却很少有人可以改变它。建科大楼是我们自行建设、自己设计的新办公场所,我们希望有新的尝试,创造一个不同以往的新办公空间。

 

  这座建筑的外观如同搭积木的游戏,从下到上,由实验室、报告厅、办公区等多种功能体堆叠而起。办公区的带形窗、报告厅的起坡地面、实验室的实墙小窗都被如实的反映在外立面上,似乎不加修饰,却又是对体量动态生成的精心表达。功能的立体叠加形成了这座建筑的独特面貌!

 

  这是一栋绿色办公楼,正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大楼运用了约40项技术措施,屋顶上的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外墙的遮阳板、光伏幕墙以及多处的空中花园等等,一系列的“绿色符号”让建筑有着明显的概念标识。

  但在这里,我们不必陷入技术的讨论,我想说,这座建筑的内涵远不止是技术措施的罗列,更是融入了这些年来我们追求全新办公空间的思考。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景观报告厅——面对山景的折叠门可以完全开放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建筑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室内走廊,取而代之的是,每层都有一个兼具交通、会谈、休闲功能的半室外平台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位于建筑中间楼层的共享空中花园

 

    建筑的空间设计体现着对传统统办公模式的颠覆。

    特色之一在于标准层的平面模式。不同于一般办公楼紧凑集中的大平面模式,这座建筑面向东侧留出凹口,平面被分割为两个板块,从而把东南风引导入空间内部,每块使用空间也获得了不同以往的三面自然采光。从这几天身处其中的实际感受来看,室内始终充溢着柔和的自然光,流动着徐徐的清风,没有空调、也很少开灯。

    特色之二在于灰空间价值的最大挖掘。不同于常见办公楼嵌入几个空中花园的做法,这里的空中平台不再只是人们工作之余休闲、散心的场所,而是替代了传统办公的走廊、门厅、会客区及交流区等功能,层层设置、无处不在,甚至成为建筑的核心。整个建筑更象是一个有着园林属性的空间组群,内与外的界限不再清晰,人与自然相遇在若即若离之间。

   特色之三在于许多关乎行为方式的设计考虑:

  大堂没有围墙、不设空调,阴凉、开放的空间设计适应于深圳气候,也贡献于城市;

  大报告厅一反常规的置于楼层中部,体现着对现代高层办公模式新的思考,它缩短了大多数人员到此的交通距离,强化效率的同时,也节约电梯能耗;

  疏散楼梯对外敞开,覆盖着通透的遮阳架,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步行环境,从实际使用状况来看,极大的减少了相近楼层间电梯的使用频率;

  吸烟区位于开敞的下风向。每层的打印、复印等重污染区也从办公空间中独立出来,安置在平台一侧,有着良好的通风条件;

  林林总总,空间的设计引导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了人们对人工环境的依赖,促进高效、快乐的工作。

  今天中午,饭后,我坐在8楼平台的休闲椅上,与同事聊天,这种感觉很好。这几天来,这块空间的人气异常旺,不但始终都有人占据着座位,会谈、碰面,甚至连建筑师的方案讨论也从室内挪到了这里。

 

  虽然大部分人习惯于划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然而这座建筑却希望创造一种“生活办公”方式,轻松、愉悦、富有激情,工作也可以是生活!一栋不大的建筑中,为员工安排了餐饮、小卖、视听活动室、健身房等丰富的功能;甚至员工可以在加班时带着自己的孩童,因为有专门为他们设置的儿童游戏区;员工们可以在工作之余感受田间农作的乐趣,因为屋顶花园中安排了由个人认领的耕作土地;员工们也可以在心情烦闷时,在没有人的地方尽情挥舞自己的拳头,因为这里有专设的情绪发泄室,等等。这座建筑里,丰富的功能可以持续的生长、创意的生活可以自由的萌发。

  工作与休闲共存、正式与非正式交流互动,人们在变化丰富的环境中往返穿梭,传统的空间已在这座建筑中已变的模糊散淡。——建筑的意义不只是物理的实体,更是在创造全新的“办公生活”模式。

  其实,绿色的建筑空间也不是技术的堆砌,更应该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出四射的活力!

 

  建科大楼针对的是深圳地区(夏热东暖地区)特定的气候条件,遵循了叶青院长“本土、低耗、精细化”的绿色设计理念。4000余元的单方成本,让这座建筑完全区别于国际上价格昂贵的“技术表现型”绿色建筑,也不同于国内一些重在技术展示的实验建筑,而是以低成本实现功能优越的办公楼。这也正是这座大楼建设的初衷,立足于中国国情建设绿色的建筑,实现更为广泛的意义。

    建科大楼的设计在叶青院长的主持下(准确的说是在她不停的颠覆下)完成,很多人为此付出了智慧和努力。我是方案阶段的主创人员之一,并参与了建筑即将落成时的修改。其间,张炜、袁小宜等建筑师作了更多的工作,方案创意还有来自苏州九城都市的贡献,等等。这座建筑是个名副其实的团队作品。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高技派绿色建筑——英国伦敦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这是2005年初,我做的第一个方案,在建科大楼第一轮方案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第一轮获奖方案虽然在功能以及绿色技术上都有完整的考虑,但中规中矩的思路还是没能满足大家当时对这座建筑的期待。

  但这个方案的意义不小,因为它基本确定了“吕”字型、引导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建筑平面、确定了核心筒朝西、中部灰空间平台的布局方式。这些做法一直延续到最后的实施方案,因为这是经过分析,在现有用地状态下,最能适应深圳气候的布局。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这个则是2005年下半年,我做的第二个方案。它在第二轮竞赛中再次获得第一名,可惜仍未实施。它有着流线型、能最大化发挥建筑“湿周”通风作用的造型,环行宽大的遮阳板和顶部独具创意的“捕风”张拉膜。今天来看,方案思路虽有放开,但可能背离了一个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形象诉求,更象一个酒店。但这个方案的首层架空、开放式大堂做法,以及西立面疏散梯外挂、构成舒适的“步行”环境的思路被采纳,延伸到了最后的方案。

 

 

深圳建科大楼—容纳丰富的生活,激发四射的活力

    这是我作过的大堂方案。为了凸显敞开大堂优越的通风环境,背景墙设计了众多安装了风车的孔洞,从而把风在建筑内的流动趣味化和物质化的表达出来——它的名字叫做“风之堂”。地面起伏原木地板随高差的不同自然的分裂,把大堂中现存的几处台阶柔化在整体之中。

 

  

 

 

 

  搬进期待已久的大楼,高兴之余、心里也在暗暗打鼓。因为从今天开始,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建筑中与自己相关的每一个瑕疵、每一个疏漏、每一个错误,数不胜数、无法入眼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为自己设计建筑——明白了为自己设计原来很难。承载了太多期望的建筑,让公司上上下下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业主、都有权创作,在集体创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协调众家?

  第一次做甲方——才发现当甲方更不容易。工程进展中,甲方和设计单位的角色在不停的颠倒置换,身处不规范的建设行业、面对施工单位、材料商,我们是“秀才遇到了兵”吗?

 

  或许在这座建筑里:

  因为大量的做法都是“第一次”,摸索中的设计还显得稚嫩;

  因为想做太多的事,在有限的造价之下,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最后感觉“简单粗暴”;  

  因为不断的修改,“象改模型一样改房子”,直至今日尚未停止,“天翻地覆”中的建筑有些凌乱、粗糙;

  因为太多的人负责过设计,其实也是没有人贯穿始终的承担设计责任,这座建筑失去了一座富有魅力的建筑应有的纯粹性;

  建筑如何堪此重负?背负了太多期待的建筑也许注定如此。 

  但我们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尚未建成以前,这座建筑已经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关注,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到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若干示范楼称号。建筑一半为了自己建造,另一半是为了今后络绎不决的参观者(官员/学者/老百姓)建造。大楼还在敲敲打打,但这段日子,每天已有重要的访客。前几天,大楼门口停满了警车,全国人大韩副委员长饶有兴致的在大楼内参观了一个小时。作为一个纳税额有限的科研企业,这是一项难得的殊荣。

  一天,我们从卫星地图上惊奇的发现,这座大楼恰恰处于福田中心区中轴线的延长段上,呵呵,希望他能如同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深圳“设计之都”的建筑新名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