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驰
沈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64
  • 关注人气:3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议双年展

(2009-12-21 20:46:41)
标签:

深圳双年展

市民广场

雕塑小品

建筑城市

文化

分类: 行业感受

   今天突然接到了<深圳晚报>记者卜凡的电话,关于双年展,希望我提供进一步的看法,我发给他的一段文字,刚好也作为上一篇博文的补充:

 

    我认为:双年展的一部分作品按照永久性设计、留存在特定的展场是完全可行的。

    既然双年展希望融入市井、更广泛的接触大众,并已迈出了专业展厅,混入了商业空间、走进了市民广场,那么把这件事再进一步拓展,当然也可以让展览期限无限期的延长。这样既能让更多的人、在更长的的时间里去理解城市与建筑的意义,也让展品持续性的与城市生活发生关系,让时间来考量作品的真实价值。
   这样的做法甚至可以替代传统的雕塑、小品对城市的美化填空行为,每一届双年展伴随着深圳的公园和公共空间建设,用艺术去填充和丰富它们。相比传统的雕塑和小品,双年展的作品显然更具历史价值和深圳特色。
   发挥双年展这个事件对与城市开发、更新的积极作用,让每一片新的城区都借助在此举办的双年展完善它们的公共空间和景观,并借此获得社会的关注。今年在市民广场,下一届可以在龙岗,结合大运公园和设施,再下次还可以到光明公园、大鹏等等。
   留存的作品既可以由策展团队确定,也可以由市民投票选出。
   我想,这也体现了环保的价值观,毕竟这些展品花费了很大的人力、财力和智力资源。
 
 
 
以下是2009年12月26日"深圳晚报"刊登的文章

双年展作品能否永久留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6日08:34  深圳晚报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THINKPAD/%E6%A1%8C%E9%9D%A2/%E5%8F%8C%E5%B9%B4%E5%B1%95%E4%BD%9C%E5%93%81%E8%83%BD%E5%90%A6%E6%B0%B8%E4%B9%85%E7%95%99%E5%AD%98%EF%BC%9F_%E6%96%B0%E9%97%BB%E4%B8%AD%E5%BF%83_%E6%96%B0%E6%B5%AA%E7%BD%91.files/1261787683_Z9J7Kp.jpg
有专家建议,可以由深圳的公共场所,如市政公园、社区公园等接纳双年展作品。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THINKPAD/%E6%A1%8C%E9%9D%A2/%E5%8F%8C%E5%B9%B4%E5%B1%95%E4%BD%9C%E5%93%81%E8%83%BD%E5%90%A6%E6%B0%B8%E4%B9%85%E7%95%99%E5%AD%98%EF%BC%9F_%E6%96%B0%E9%97%BB%E4%B8%AD%E5%BF%83_%E6%96%B0%E6%B5%AA%E7%BD%91.files/1261787683_rR4CmB.jpg
双年展作品与以往挂在展厅里的建筑图纸截然不同。

 

  “这么有意思的东西,展览结束就拆掉,真可惜。”市民周先生从“茧”中钻出来后感叹说。“茧”是本次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露天展场上的一个作品,一个模仿昆虫世界,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奇妙空间。

  然而,按照目前的设置,这个美妙的建筑空间可能在一个月后就会被“拉到龙华烧掉”。记者走访了解到,由于没有配套的收藏制度,双年展上50多件作品几乎难逃毁灭的命运。一场耗资千万的公共艺术活动能否“挥一挥衣袖,留下几片云彩”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值得期待的是,在日前举办的双年展马拉松访谈活动中,深圳市副市长唐杰在谈到双年展将来的发展问题时表示,“这些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不能创造出来就毁灭。”他透露,正在研究双年展作品的留存问题。

  1

  问题:展完了就毁掉太可惜

  毫无疑问,从“城市开门”、“城市再生”、“城市动员”一路走来,具有探讨“城市与城市化”鲜明特色的年轻的双年展分量越来越重。与此同时,尽管在专业人士看来,本次展览已经让“直观可见的‘建筑’和‘城市’走到了消失的边缘”,但它却在更广的范围上讨论起了城市、建筑与人的关系。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民来看展,但不希望他们来是受教育的,我们希望提供更多可供互动的、更加有趣的空间。”本次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欧宁多次强调。

  在这种思路的推动下,此次双年展呈现了一批像本文开头提到的“茧”这样的作品,不管你还愿不愿意把它们称作“建筑”:被改造成秋千的围墙每天都有人在那里荡来荡去;被嵌在土地里的怪物大脚印每天都有孩子在其中嬉戏;造型别致的树亭无论放在哪里,既是一种别样的美,又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种呈现与以往挂在展厅里的建筑图纸截然不同,唤起了市民留住它们的愿望。而这些作品也亲和得仿佛就是小时候家里大院中伴随我们成长的几棵老树,眼看它们就要被砍掉,心中自然不舍。

  作为一场建筑展,总会有落幕的一天。也许在一些人士看来,这就是一场展出,作为一个学术平台,能够传递出某种最新的理念,影响到固定的人群,也就够了。可市民的品位总是实用为上,还透着些“俗气”:花了那么多钱,全世界地跑,去邀请艺术家,结果放了50天就毁了,深圳的钱还没有多到这种地步吧?

  据总策展人欧宁说,双年展的预算是800万,后来发现不够,又追加到1000万。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院长孙振华也向记者确认了这一数字,他还透露,其中用于制作展品的费用约占到四分之一。

  深圳优秀青年建筑设计师沈驰作为专业人士,连续3届关注双年展。他指出,既然双年展希望融入市井、更广泛地接触大众,并已迈出了专业展厅,混入了商业空间,走进了市民广场,那么把这件事再进一步拓展,一些作品甚至可以替代传统的雕塑、小品对城市的美化填空行为,“这样既能让更多的人、在更长的时间里去理解城市与建筑的意义,也让展品持续性地与城市生活发生关系,让时间来考量作品的真实价值。”

  2

  设想:将作品永久保留下来

  在沈驰看来,双年展的一部分作品按照永久性设计、留存在特定的展场是完全可行的,比如说被改造了的城市围墙,怪物大脚印等。他提出,深圳的公共场所,如市政公园、社区公园理论上都可以接纳这些作品。“相比传统的雕塑和小品,双年展的作品显然更具历史价值和深圳特色。”

  采访中,深圳公共艺术中心主任孙振华还提出,即使这些作品本来是由一些一次性的材料搭建的,我们也可以在留存它们的时候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如把木头转化为钢材,或者将竹子、木头做一些防腐、防潮的处理,这样就能够长期保存。

  尤为重要的是,这次参展的作品大多数采用了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方式,邀请艺术家到深圳来,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这座城市后,专程为这座城市创作一个作品。比如说美国艺术家的雪牛站,之所以选取“牛”这个符号,也是艺术家在深圳走访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些作品“天然地属于深圳”。如果深圳毁灭了这些作品,它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重现。

  而深圳对这些作品有需要吗?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斯洛文尼亚的一名艺术家过来参展,之初,她希望深圳的策展团队能为她在市内找到一个空白的墙壁,她将在上面画上对这座城市的理解。然而,愿望没能实现。要知道这个城市的涂鸦者都是三更半夜“作案”的。于是,艺术家只好把作品画在市民中心的地下停车库中,那里临时成为了双年展的主展场。策展团队是在保证完全恢复原貌的情况下才签下这个展场的,“可现在,如果艺术家不强调一定要铲除,市民中心的物业管理部门也不会要求我们一定要抹去。”艺术的魅力往往就体现在这里,也许你不一定能看懂壁画的内容,可它就是提供了美。“这样总比之前白花花一堵墙好看,何况这是世界知名艺术家画的,买都买不来。”孙振华说。

  从操作层面上看,留存的作品可以通过评奖的方式确定,也可以由深圳市民投票选出。而且在前来参加“马拉松访谈”的社区问题专家看来,留下什么作品,放在哪里是市民自己的事情,最好能够由他们来决定。

  3

  困局:首先需解决版权问题

  双年展,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届的总策展人欧宁在不同场合都提到了为双年展建立收藏制度的问题。然而他同时指出,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首当其冲的是版权之困。在这几届的双年展运作中都是由策展人收集作品方案,然后选择合适的作品,签订合约邀请艺术家来制作作品。制作费用都由双年展承担,但艺术家在创作方面是无偿的。“我们就包来回的机票、住宿,到了深圳每个人再发1000元钱,一张手机卡,一张公交卡。”双年展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合约的订立上,也规定了作品用于展出,展期50天。如果涉及到展出之后的收藏问题,则需要向艺术家购买版权。尤其对于国外的许多艺术家来说,版权意识很强。“艺术作品不可能有统一的价码,有些大牌点的艺术家,开出来的可能是天价,那就没法收藏了。”

  然而,不管艺术家要价多少,深圳这次显然没有把这笔费用考虑在预算之内。欧宁认为,“如果有这个预算或是制度,价钱可以跟艺术家谈。”但目前的情况是,没有人有这个底气跟艺术家谈这个问题。一些持保留观点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希望模糊这个问题,劝说艺术家允许这些作品自然消亡,从而延长它们与市民接触的时间。

  此外,在孙振华看来,在深圳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留存位置也不好找。这需要许多部门协作,甚至是市民广泛参与。而且,作品放在某个位置,紧跟着就要涉及维护、看管的问题,“万一出了安全事故怎么办?”

  4

  展望:正研究建立收藏制度

  在欧宁看来,“没有收藏制度的双年展是不完美、不完整的。”不仅通过展览传递建筑理念,更让这些凝聚了美好理念的作品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在生活当中,或者哪怕是仅存在博物馆中,这是年轻的双年展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让双年展融入深圳的历史,也许是双年展日后发展的原动力,而双年展的发展相信也是提高深圳软实力的有效手段。有设计师提出,也许可以把双年展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当中,让每一片新的城区都借助在此举办的双年展完善它们的公共空间和景观,并借此获得社会的关注。“今年在市民广场,下一届可以在龙岗,结合大运公园和设施,再下次还可以到光明公园、大鹏等等。”沈驰说。

  这个想法与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孙振华的设想不谋而合。孙振华提出,大运执行局正在委托他们做大运场区一些公共区域的美化等,把市民特别喜欢的作品移植到那边去,或许是一个好办法。

  让人期待的是,作为双年展项目的分管市领导唐杰在谈到双年展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明确表示正在研究建立合适的收藏方式,比如建立双年展博物馆、艺术馆,留存这些宝贵的创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