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判(一)-仪式感之下是否还有建筑学的坚守

标签:
建筑师自我批判建筑学的坚守拧巴淄博职业学院新校区图文信息中心 |
分类: 作品分享 |
但到底以怎样的形式作为交流的切入点?如果是为了发表文章、或是评个奖,那就选几张精美的照片,再像模像样的包装一下设计理念——但这不是博客中应有的状态,不是我想要得、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这几年,我在项目中用了些心思,往往也跟踪(负责)了的建设的全过程。每每看到房子建成,不免有小小的得意;但沉下心来,其实觉得都不够好,因为总觉得他们都还有不同程度的“拧巴”,这种“拧巴”正是我当时的设计状态。
说实话其实很痛快!就从自我的反省开始吧!
这个项目是淄博职业学院图文信息中心,是我负责的新校区中50万平方米建筑单体的其中之一,效果不错,在淄博当地引起了挺大的反响。
“这座建筑的初衷是要整合多种校园功能,构成一座的核心共享建筑。它是一座面向四面八方的建筑,一个无可争议的校园中心。
它刻意超出了传统校园建筑的尺度,回避了小型院落单元的模式,从当代教育建筑“共享、互动、交融”的需求出发,将功能尽可能的集约化、复合化。它融合了图书馆、行政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信息中心、公共教学区等功能,以近7万平方米的建筑规模刷新了淄博当地最大单体的建筑纪录。
如同微型城市一般的建筑,构成了校园活动的“触媒”,不同的人们在建筑中学习生活、往返穿梭,数不胜数的不期而遇、无穷无尽的交流际会,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团体实现交叉互动提供了可能。不同的功能统一在一个建筑内,也可以随时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灵活转变空间功能,从而改变了按照科系、部门分楼栋使用的僵化现状。
在设计之初,在学校基建办老师的陪同下,我曾参观了淄博当地大大小小若干个博物馆,众多的出土文物、器皿上展示着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设计时,我们并未背上“文化包袱”,但当方案出来后,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人们一致发现:建筑如“铜鼎”般伫立在校园中央,立面窗户的错动又暗合了“回纹”的形意——或有巧合、也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如果用简单的功能与形式作为评价标准,我有自信认为它不错。这算是个挺实用的建筑,在老百姓眼中也富有冲击力,成功了一半。但今天回顾起来,我依然认为自己没能做到最好,我想是因为建筑的精神。
在第一篇博文中,我提到自己代表了许多精神分裂的建筑师。
今天看这座建筑,它正是一个在分裂的思想支配下的作品,对抗无处不在——
彰显的欲望与刻意的质朴、建筑学的坚守与仪式感的屈服,在这个矛盾混合体中表露无遗。
一面是对建筑自身趣味的追求、一面是对甲方追求如虹气势的迎合,这两者可以调和吗?回归建筑创作的原点,外表纯粹的同时,内心是否矛盾而又混乱?
站在工地灰色的天空下,呼吸着尘土弥漫的空气,看到在旷野中格外突出的建筑群——心中常常疑惑!
(以后几次,我会陆续传上自己的几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