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我批判(一)-仪式感之下是否还有建筑学的坚守

(2009-04-01 21:31:21)
标签:

建筑师自我批判

建筑学的坚守

拧巴

淄博职业学院

新校区

图文信息中心

分类: 作品分享

    开博客的目的之一是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设计作品,除了介绍自己的设计想法,更想听听来自各方最直接的声音,哪怕是最不加思索的声音。

  但到底以怎样的形式作为交流的切入点?如果是为了发表文章、或是评个奖,那就选几张精美的照片,再像模像样的包装一下设计理念——但这不是博客中应有的状态,不是我想要得、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这几年,我在项目中用了些心思,往往也跟踪(负责)了的建设的全过程。每每看到房子建成,不免有小小的得意;但沉下心来,其实觉得都不够好,因为总觉得他们都还有不同程度的“拧巴”,这种“拧巴”正是我当时的设计状态。

  说实话其实很痛快!就从自我的反省开始吧!

  

自我批判(一)-仪式感之下是否还有建筑学的坚守

自我批判(一)-仪式感之下是否还有建筑学的坚守

自我批判(一)-仪式感之下是否还有建筑学的坚守自我批判(一)-仪式感之下是否还有建筑学的坚守

自我批判(一)-仪式感之下是否还有建筑学的坚守

 

 这个项目是淄博职业学院图文信息中心,是我负责的新校区中50万平方米建筑单体的其中之一,效果不错,在淄博当地引起了挺大的反响。

 这座建筑的初衷是要整合多种校园功能,构成一座的核心共享建筑。它是一座面向四面八方的建筑,一个无可争议的校园中心。

  它刻意超出了传统校园建筑的尺度,回避了小型院落单元的模式,从当代教育建筑“共享、互动、交融”的需求出发,将功能尽可能的集约化、复合化。它融合了图书馆、行政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信息中心、公共教学区等功能,以近7万平方米的建筑规模刷新了淄博当地最大单体的建筑纪录。

  如同微型城市一般的建筑,构成了校园活动的“触媒”,不同的人们在建筑中学习生活、往返穿梭,数不胜数的不期而遇、无穷无尽的交流际会,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团体实现交叉互动提供了可能。不同的功能统一在一个建筑内,也可以随时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灵活转变空间功能,从而改变了按照科系、部门分楼栋使用的僵化现状。 

  在设计之初,在学校基建办老师的陪同下,我曾参观了淄博当地大大小小若干个博物馆,众多的出土文物、器皿上展示着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设计时,我们并未背上“文化包袱”,但当方案出来后,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人们一致发现:建筑如“铜鼎”般伫立在校园中央,立面窗户的错动又暗合了“回纹”的形意——或有巧合、也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建筑虽然规模庞大、外表敦厚,在内部却体现着对提升建筑空间品质的思考。大大小小的庭院、中庭,让建筑如同一个“海绵体”般无处不在的渗透进阳光、空气。漫步其间,我们能处处感受着室内外空间的交融,感受着光与影的律动。”

 

如果用简单的功能与形式作为评价标准,我有自信认为它不错。这算是个挺实用的建筑,在老百姓眼中也富有冲击力,成功了一半。但今天回顾起来,我依然认为自己没能做到最好,我想是因为建筑的精神。

在第一篇博文中,我提到自己代表了许多精神分裂的建筑师。  

今天看这座建筑,它正是一个在分裂的思想支配下的作品,对抗无处不在——

彰显的欲望与刻意的质朴、建筑学的坚守与仪式感的屈服,在这个矛盾混合体中表露无遗。

一面是对建筑自身趣味的追求、一面是对甲方追求如虹气势的迎合,这两者可以调和吗?回归建筑创作的原点,外表纯粹的同时,内心是否矛盾而又混乱?

站在工地灰色的天空下,呼吸着尘土弥漫的空气,看到在旷野中格外突出的建筑群——心中常常疑惑!

 

 自我批判(一)-仪式感之下是否还有建筑学的坚守

 

(以后几次,我会陆续传上自己的几个项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