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驰
沈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64
  • 关注人气:3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我批判(二)-设计出来的“文化”是反文化

(2009-04-04 11:05:17)
标签:

反文化

建筑文化

贝聿铭

深圳大学城

哈工大园区

中国式

建筑创作佳作奖

分类: 作品分享

 这是我步入建筑师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作品-深圳大学城哈尔滨工业大学园区,建成至今已有6年。

    2001年,哈工大幸运的和清华、北大一起,成为深圳大学城首批进驻院校;我的第一个作品也幸运的中标了。我负责从方案一直作完施工图,并全程作了施工配合,最后的实施效果跟投标方案差别很大,但比投标方案好!

自我批判(二)-设计出来的“文化”是反文化自我批判(二)-设计出来的“文化”是反文化自我批判(二)-设计出来的“文化”是反文化

  

  这是一个有着“血泪史”的项目,呵呵!

  试想,当时一个一脸孩子气的建筑青年,怎么可能获得甲方的信赖和认同,更何况这是当时深圳市的重点项目之一。正是在这种怀疑氛围的笼罩中,我常常是被学校牵着鼻子走,不停的颠覆和修改,少不了还有碰撞和摩擦。当时,还好有叶青院长,不但从一开始给了我巨大的的信任,还顶着压力不停的鼓励、支持着我,让我在责难中还能保持着创作者的热情。  

  当建筑接近落成,肯定的声音开始占到主流,我终于长舒一口气。项目之后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那一刻,我感觉“平反昭雪”!

  回想这个项目,我的收获太大,不仅完整的积累了项目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心境越发平和而又有了厚度。以后,不管项目怎么折腾,我都能坦然面对,而且继续保持创作者的激情,大不了从头再来。而这样的精神,在后来我下面的年轻建筑师中,却是如此的缺乏——项目一反复,热情就消逝殆尽。

 

  今天看来,这个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至少做到了建筑手法的一致性,这对于一个七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组群,看来还是合适的,再大则更需要多样化;同时,虽然用材简单,施工质量也不好,但丰富的建筑细部仍使这个建筑不算简陋;另外,一开始努力限制设计语言的做法让校园不那么混乱,谦虚的坐落在大学城里,既然没有能力做主角,至少不那么张显。

 

  最后的建成效果呈现出一种表皮的文化符号感,因为怎样的过程会诞生怎样的结果。

  反复的折腾后,这个项目最后留给我的创作空间主要是建筑的一层“皮”。初设做完时,建筑还只有寥寥两个概念立面,因为我有意把立面设计这个“最后的防线”推到了施工图阶段,因为这时校方不再看图,从而让我可以安静的精雕细刻,虽然是在大局已定的前提下做“最后挣扎”。

  当时,“万科第五园”尚未启动,“中国美院南山路校区”也没有建成,所有对“中国式”原型的理解来自于贝聿铭的香山饭店。

    我开始设计“文化”,孜孜不倦的描边、做线角、画窗套、分基座,如同一个化妆师尽力想把相貌平平的人重塑再造。

  就像贝聿铭说不清楚香山饭店为什么把与北京不搭尬的“粉墙黛瓦”作了个时空大挪移,我也让文化和自己的作品来了一次偶然的邂逅。可能因为这样的风格更易控制,因为有原型在先吧——这正是这个项目的“拧巴”。

  在尺度与空间节奏难以呼应传统的尴尬下,表皮的文化感是否还有立足的根基?

  建筑立于一个没有文脉渊源的场所中,穿上了与母校关系也不大的外衣,这是“空降”的建筑吗?

  过程中,北大园区的设计师曹翔评价说:“这组建筑立面挺有意思,但好象更适合北大校区”。这真是一句最富代表性的调侃,北大其实也不适合。看来,这种时空挪移的勇气在当时大多数建筑师的心目中没有疆界。

 

  每次回头看这组建筑群,我都在想:如果现在来设计,我会怎么做?

    我越来越相信:建筑文化源于人们空间需求和营造方式的改变。站在历史的角度,当时自己设计出来的“文化”,恰恰是反文化!

  《卧虎藏龙》中,余秀莲原谅了年少叛逆的玉蛟龙,仅仅希望她:真诚的对待自己;

    如果可以重来,我想,我也会真实的对待这组房子。

 

  除了哈工大,今天大学城的其他院校始终没能出现期待中的热闹景象。深圳市政府善意的邀请、慷慨的投入似乎没有换来一流名校的忠诚,更象是为他们建了一个办社会培训班的场所。渴望速成的高等教育氛围在实现中大打折扣,就象建筑的文化一样,没有捷径可走!

自我批判(二)-设计出来的“文化”是反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