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群体离“平均”有多远?
刚看到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2009年职工工资统计数据,上海荣列“状元”,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高达63549元,比2008年的39502元增长了60%以上!上海人真是“有福”了。
但是且慢!只要看看我曾经待过的一家拥有许多“光环”(例如工资协商先进单位等等)的企业办公室里同事们的实际收入,就会知道一般老百姓离“平均”有多远了。该办公室的科员、包括几个有中级职称的,都早已作了统计,一般科员去年的实际收入是3万以下!有中级职称的也只有3.4万元,加上应缴的“四金”,一次性奖金,税前收入也就4万左右,离平均差了一大截呢!更有有心人已经做了对比,自己去年的总收入连领导在大会上公开承诺的至少同比增长3%(上海市政府最低要求)的目标也没达到。而据说这家单位的“平均”收入已经基本和市里“平均”水平接近!从财务部门传出的“秘闻”则是:这家一千多人的企业有100多号人已达到了收入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的申报标准,试想一下,仅这一组人就把许多3万收入的人也平均成6万以上了。
其实,统计“平均值”的意义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它根本反映不出基尼系数的差距,实际上掩盖了分配不公。且不说金融等行业与不景气单位的工资水平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家单位,收入相差几倍的也不在少数,更不要说拿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年薪的老总了。民间早有顺口溜调侃: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下来算一算,个个都有上百万!可见,现在一成不变的统计平均工资的方法严重偏离了老百姓的感受,毫无科学性可言。只有让大家看到每一层次收入人群占总人群的比例,才能使人明白我们的分配现状是否合理?
唉,普通草民只能摇头感叹,什么时候“平均工资”才不会成为一个刺眼的词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