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观园美女不用“额妆”才更显靓丽本色
上海电视台的《文化主题之夜》节目,日前采访了引发热议纷纷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导演李少红,一周前新华网、《解放日报》等本地主流媒体已率先为这档节目造势,称李少红携《红楼梦》中的年轻演员们来沪录制节目时“突然情绪失控……”前昨两日晚,该节目终于分为上下两期播出了,看完节目,让人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文化主题之夜》节目现场
平心而论,新版《红楼梦》当然绝非一无是处,场面恢弘、豪华且不说,直接引自原著的旁白和台词,虽然被部分人批评为“广播剧”,但至少也体现了导演“忠实原著”的初衷(准确地说是忠实现在通行的120回版本)。还有对八十回后的取舍、选择“兰桂齐芳”的结局(网上已率先披露结尾)也无关导演个人爱好,因为只要看看新老版的顾问组成员就可知端倪。老版的顾问周汝昌与新版的顾问冯其庸恰恰是当今红学界两派不同观点的代表,虽然红学界90%的红学家都不同意后40回的编排,但因为冯其庸最反对“续红楼”,所以拍个有别于87版的尾声,也能够理解。问题是当媒体代表陆续提问后(实话实说,当时有些媒体记者提的问题也有失水准,什么林妹妹掀帘子应该半掀还是全掀、吐漱口水该不该以手遮口等等,太细枝末叶了!),李少红明显情绪失控、反唇相讥,实在有失大家风范!她说“媒体没有权利代表80后和90后,你们凭什么说他们看不懂?媒体和我们电视节目不应该是对立面!但《红楼梦》播出以来媒体一直以挑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从不写我们好的地方,只写负面报道,这是什么心态?反复黑《红楼梦》,这太武断了。或许你们这么做是为了追求发行量,但请想一想这样对我们主创人员是否公平?我今天说的这些话,你们节目可以剪掉,但我一定要说”。当然这段话实际上并没减掉,所以我们普通观众也看到了更立体的李大导演的风采。
其实所谓对《红楼梦》满是挑刺和负面报道,对表演本身的探讨并不多,这些批评也不见得是由于年轻演员表演不到位而造成的。年轻演员大多很无辜,因为他们要服从导演对原作文化内涵的理解,包括“裸死”之类。(我看到那位演宝钗的演员李沁现场表演的昆曲念白,其功力就让人叹服。)批评主要集中在黑胶木唱片般的“额妆”(也称铜钱妆)和那种阴森、怪诞的音乐上。连支持重拍的“红学家”马瑞芳都公开在博客上批评“额妆”,同时也认为新版的音乐是软肋,说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被叶锦添变成“苏三起解”了。可李导演的回答居然是:“贵族生活的仪态和生活方式应和世俗生活拉开距离,我们创造额妆就是从这点考虑的”。“那个年代只有昆曲,据考证曹雪芹就很喜欢昆曲,所以我们选了许多昆曲元素作为背景。”让人听了哭笑不得。要是哪位导演拍春秋故事,是否还必须发掘出当年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作背景呢?
87版的王扶林导演曾说过一段让人回味的话:“87版刚问世时毁誉参半;电影《红楼梦》出来,87版不挨骂了;剧组二十年重聚首,评价上了个新台阶;新版将出,87版给说成‘经典’了!”而支持李少红重拍的马瑞芳公开发表的话更有意思:“我看了十几集,第一句歌词是什么,仍没听清。这样的歌能受观众欢迎吗?能帮助新版流行吗?”
翻拍名著确实有点吃力不讨好,但面对批评,临阵顶替胡玫的李少红导演能不能先不要忙于反唇相讥,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媒体、“红学家”和普通观众的意见呢?
新版红楼导演和主创人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