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宋梅良先生

忆宋梅良先生
黄昏时分,宗森叔发来信息:梅良先生因病于9月9日凌晨,溘然长逝,享年85岁。余不由得潸然泪下,随即电询之梗概……
在1986年左右,先生有小恙,就诊于先考,抓药之暇,但见二人相谈甚欢,犹如故友重逢。之后,我问“爹!这是谁?”“和你姥姥娘一家的,石北口嘞,原先的高小老师,他哥哥宋梅标也是高小老师,受到过冲击。”“噢!”初识先生,但见中等身材,一身洁净的瓦灰色中山装,精神气色,丰盈实美,真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2001年,退休在家赋闲,但是先生却不闲,看到宋氏家族1982年重修之《族谱》,业已廿年,遂志与重修,犹如曹公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是乎,走访宗亲,参考旧牒,新增祖训,注释派字,皓首穷经,终成新谱,赢得宗亲赞誉。今年6月21日,欲写一篇关于“临洺关高小”的文章,遂想起了先生,于是,向宗森叔要来了手机号13363027109;拨通后,我自报家门,先生竟然一下子知道我是谁,使我惊讶不已“您好记性!”。从而得知,在1958年8月,成立了“临洺关人民公社”,推行“一大二公”,即人民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当时的临洺关高小负责人,为了迎合时局,于1958年底组建“小包天”,实则就是“临洺关完小”,把许多教学有经验的老师,大量调入临洺关及城内六道街小学,统一属完小管理,包括饮食住宿;到1961年“低指标、瓜代菜”时,这种办学方式受到了批判,许多教师或流放四乡、或带帽、或谴退,弄得一片狼藉……前些日,杨自芳同志的一篇文章,使我受宠若惊,宗森叔和先生,相互传阅,认可了先考的家风传承。自通话后,我曾想和宗森叔商议,邀先生畅谈,谁承想,先生竟骑鲸仙逝。呜呼!非天公不佑,乃不佞无福。
谨以此篇之拙劣,吊先生之千古!安息吧!宋梅良先生!
公元二〇二四年岁次甲辰壮月初十日
江汉于中和堂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