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话情结

我的电话情结
第一次见到打电话,那还是在1976年初,父亲出诊到“市管会”,给陈主任看病。家里来人看病,母亲命我去把父亲叫回来;一进门,父亲正在开药方,一旁的陈主任正在接电话,电话的接听桶是黑色的,线也是黑色的,在木头的房柱上,一个大钉子上,挂着两个红黄相间的干电池,像茶碗那么粗,有大半头砖那么长,一头线连着电话,另一头连着线,通向屋外,黑色的电话机上,有一个可以摇动的手柄。我仔细地打量着陈主任接电话的姿势,和说话的口气,仿佛看到了电影中的现实版……“喂!喂!是临洺关公社配件厂吗?”这是有一年的夏天,我们几个同学,把到小学后边的平房上,把预先接好小喇叭的两条线,挂在通往修配厂的电话线上,听到了这个声音,吓得都不敢说话了,领头的同学说,“都得诀誓,谁也不能说……”那时的电话室外线,其实就是两根铁丝,挂小喇叭时,还的用砂纸磨磨,电线杆子是像檩条一样粗的黑色木头柱子;通往三里岗砖厂的野外电话线杆子,都是用水泥浇灌成型的方形柱子,内部龙骨却是芦苇,一遇风雨天,就有刮倒的电话线杆子,种地的社员们都说,“这不是瞎胡闹嘞!”后来才知道,那时的电话号码是三位数,打电话时,必须得“要”,才能接通通话。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富裕了,六道街内逐渐听说,“谁谁谁按上电话嘞!”如同刮风一样,过去了就过去了,倘若想和外地的亲戚联系,便到捏家说好话,他哥哥、他叔叔地供着笑脸,试探地说,“使使恁的电话吧?!”答应了就好,“欠费嘞!”这就是不给面子,也便有了隔阂了。我们家没有外地的亲戚,所以,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我自从看到陈主任的接电话后,心里一直在想,“多咱了,咱也装个电话,咱也谝谝……”我家住在北下坡,往南有好几个家属院,居住的外地在各机关工作的干部,有地委书记、县委书记、公社书记、各局局长、厂长等等,他们在此多年居住,生活水平,要比我们好多了,也没见谁能装上电话。有一天,在赵家过道听到了,家属院西头的屋子里,从后窗传来了阵阵电话铃声,后来才知道,是弓医生的父亲弓少峰,从洛阳离休回家,国家免费给装的电话。这时期的电话,就是个圆盘拨号的电话机了。
中和堂开诊以来,由于药材公司的好多中药,因放置年久,影响药效,而且价格偏高。一是为了患者治疗效果,再者也关乎经济,父亲决定北上祁州,自己购买药材。因此,手里接到了好多经营者的名片,即使上边都有联系电话,我这不灵活的脑子,也不知道装上电话的便利。直到九四年的那场人生劫难,心里才想着和外界的联系,托关系装上了电话机。刚安上电话,兴奋地守着它,生怕“误了卿卿性命”。守着守着……就烦了,拿起电话,打通一位朋友的电话,然后放下,等着他往回返,“叮铃铃”电话铃声一响,急忙抓起就接,说上几句不着边的淡话,对方不放电话,我绝对不放,不是为了省电话费,而是为了那个劲儿……从此,我也便有了记电话号码的本子——电话本,一格一格地、一页一页地填写者,竟也有近百个电话联系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灯头朝下,妖猫古怪都转成人了”“摄魂盒子”等等的旧时传下来的话,不知道要愚弄了多少代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早已不那么重要了。今天是小外孙女的四周生日,看到捏拿着玩具电话,有模有样地打着电话说,“好!就这样吧!挂了啊……”想想我第一次看到电话的样子,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了,是欢喜?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