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宿松仲四《张氏宗谱》与《宿松县志》——家谱解读

(2023-05-02 22:39:27)
 宿松仲四《张氏宗谱》与《宿松县志》
——家谱解读

       明隆庆六年(1572),“仲四公”十世孙张可仕创修族谱并作序一篇,序文第一次描述了始迁祖“仲四公”的故事:

      张氏宋元时江西瓦屑坝人,家鄱阳县。元至正间东南盗起,仲四公领总辖淮舒职,提兵防御诸路,至宿松,贼遂潜遁。公素与权贵不合,未久罢职。后顺帝役民开金口河,去县五里许,户名“郑璋”鬻产供役,公给之费,不受其产,郑德之,复以产归公,公以买山并田一塅,遂于是家焉。生子贵三公,匿名不领前职。


      序文的作者张可仕,字时卿,号春窝,为嘉靖三十五年拔贡,后来历任浙江仁和县与山东沂水县知县。按照序文的描述,仲四公是江西鄱阳县瓦屑坝人,祖上在宋元时代一直定居于此。元末至正乱世之中,仲四公“总辖淮舒”,提兵御盗、保障宿松,但因与权贵不合,不久就被罢了职。以后仲四公买下“郑璋”户名下的山田,从此在宿松地方安家落户。仲四公死后,其子“贵三公”隐姓埋名,不受其父之职。


       又据《元史》记载,元末的“东南盗起”,始于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颍州刘福通之起事,同年十一月,徐寿辉部红巾军“屠宿松”。而元顺帝开金口河一事,时间则在至正二年正月。如此,序文中说“仲四公”先提兵至宿松,后购产定居,在时间顺序上是有点问题的。


       此外,序文中仲四公“总辖淮舒”,元末至正年间,安庆路守战职位最高之官员为安庆路总管韩建与淮南行省左丞余阙,其中韩建于至正七年(1347)先至,余阙于至正十二年后至。后来余阙曾撰有《大节堂记》一文,褒扬韩建力守安庆城之功绩,文末附有安庆路文武大小官员共计四十余人,张仲四未列其中。不仅如此,遍检明代天顺至清代康熙的各种《安庆府志》与《宿松县志》,也都找不到张仲四其人。


       当然,不管官方史志有无记载,祖先的光辉事迹总还是要继续传颂下去的。乾隆五年,张氏续修宗谱,主修邑廪生张进在谱序中又说到:


        张氏工正命官,因生有姓,元末总军,御寇为将,盈分瓦屑,一支相承,十有七代。远引世系,彭城诚恐难稽,而近考松滋,叙述乃确有据。本初迁为第一祖,故征信始仲四公,当其领卒渡江,乔寓西源山内,洎乎扫氛筑室,安处北郭城中。


       序文再次强调始迁祖仲四公来自瓦屑坝,是一位元末总军御寇的将军。更进一步的是,这篇序文还讲到仲四公是在元末,而且是率领士卒渡过长江到达安庆地区。


        此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五年的《张氏宗谱》在家族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与谱写了明代张氏祖先的传记,其中关于始迁祖仲四公的记载也更加丰富起来:


       仲四公者,迁松之鼻祖也,仕元,领总辖淮舒职,素以智勇冠于军。至正间,徐颍蕲黄盗起,公与战,所向披靡。尤善抚摩士卒,得死力,屡困贼于白鹿庄。小人撒敦用事,元之大臣脱脱贬斥引罪,即其宗室罗顺臣后亦隐居桐焉。公毅然自持不少屈懈,性直不媚权贵,当事啣之,乃遣如松,提兵至,贼鸟兽散,而民间财物秋毫无犯,德公者如慈父母焉。时顺帝役民开金口河,民变产供役,有解元郑璋户子孙,书懦不能支,公怜而与之费,郑感之弗忘,以田固让,公力辞不获,乃重以金授之。先是临遣时,公知邪曲害忠,方正难容,挈老小渡江,暂寄山林,未几,果以事中公。幸上怜其勋,得不死,而兵权已解,士卒无不泣数行下者,贼遂肆行屠戮,松无孑遗。


        这篇传文的作者张鹏翼,是康熙《张氏宗谱》主修张世亨的曾孙。张鹏翼在传文之末特别附记云:“翼幼时窃闻先君述曾祖世亨公所传如此,今纪其略,以垂诸后”,可见,《仲四公传》的主要素材是张鹏翼的曾祖张世亨口头传述下来的。正是张鹏翼的生花妙笔,最终将一个元末提兵御盗、智勇双全、善待士卒、百战不殆、不媚权贵、含冤解职、渡江避祸的张氏始迁祖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不过,仲四公作为张氏的迁松始祖,解职渡江,回归桑梓之后,势必还要重新迁到宿松,传文续道:


       明初年,调鄱西民入镇松邑,乃决邱垅子孙之谋。而每月旦则必具衣冠,北向长号,且谆嘱其子以勿忘元为念。又以远离邱墓,节届清明,辄摧心刺骨,若受锋刃,其忠孝为何如也。


        乾隆五年,康熙《宿松县志》早已刊刻,“洪武二年奉诏迁松”的说法也广为流传。相对而言,“明初年,调鄱阳西民入镇松邑”一说,虽然文字有异,但表达的都是官方徙民,奉诏迁松的意思。这样,仲四公于明代初年二次渡江,最终成为张氏迁松的始迁祖,也就得到了完满的解释。


         始迁祖有创始之功,二世祖有承启之德,乾隆五年《张氏宗谱》对仲四公之子贵三公也单独立传:


       二世祖贵三公者,素有抱负,品诣卓荦。以父仕于元,被谗挂冠,坚忠亮节,公遵命终身弗忘元。明初命复元臣旧爵,公不出。有劝其仕者,辄拒之,慨然曰:“士争千古,不争一息,皆我君父,未可以功名赎也。”自是放怀山水,览物感叹,不复问天下事。一日,仲公知不起,呼而叹曰:“余得从廷心公游于九原足矣,尔善事母,无哀过甚”,言毕遂终。公抢地几不欲生,然于祭吊苫块中,仍秩秩然无遗憾也。先因贼寇屠戮,人民稀少,承平后,调四乡及远方民氏赴集邑中,公奉母赵夫人移民北关外,虽近城市,不染嚣尘,朝夕承欢,以娱母氏。教三子以孝友,三子皆率循维谨。故荣祖公开五代合爨以笃亲亲之义,皆公志也。


       相对于仲四公一生的起伏跌宕,贵三公的人生实在是平淡无奇。但贵三公秉承父亲遗训,拒不出仕明朝,上承母亲膝前之欢,下启子孙孝友之绪,忠孝两节,殆与仲四公无异。当然,由后事推论前事,这样的一位二世祖的人生故事,其实也是很容易就能建构起来的。


       乾隆十八年,张进得中举人,拣选知县;乾隆二十六年,张鹏翼得选恩贡,候选教谕。张氏子孙在科举上渐有佳绩,张氏的祖先事迹也逐渐引起官方志书编撰采访者的注意。首先看道光《宿松县志》中的一条记录:


       总辖张仲四墓,在西源山。至正间,徐颍蕲黄盗起,提兵防御诸路,秋毫无犯,至松贼溃后,遂居松。殁葬此。


       这条记载因墓及人,并非人物的专志,可以看出基本上是综合了隆庆六年张可仕的序文与乾隆七年张鹏翼的《仲四公传》的记载,只是文字还过于简略。


         1921年,宿松新修县志,张仲四、张贵三父子二人事迹均有收录,其中卷37上《列传·忠节》记载张仲四云:


        张仲四,江西鄱阳人,仕元,领总辖淮舒职。至正间,徐颍蕲黄盗起,仲屡出奇计破之,诸路悉平。余寇遁之松,众如林。权贵撒敦嫉其功,遣如松。提兵至,贼皆望风走,秋毫无犯,松民安堵。敦又以事中之,上怜其勋,得不死。解兵柄去,兵民皆泣下,拥之不能上马,仲遂居松,隐西源山谷。每月吉,必具衣冠北向再拜,号嘱其子贵之勿忘元。及闻顺帝出居庸,辄椎心刺骨,若受锋刃,遂愤忧不起,呼曰:“吾得从廷心余公游矣。”言讫卒,葬西源山。


         这段文字基本上是照抄自乾隆五年张鹏翼的《仲四公传》。稍微有异的是,宗谱传文当中“又以远离邱墓,节届清明,辄摧心刺骨,若受锋刃”一句文字,讲的是仲四公在“孝道”方面的表现,与县志表彰其“忠节”的主旨有所不合,所以县志将其改为“及闻顺帝出居庸”,这样也就更加突出了张仲四的忠义形象。


        民国《宿松县志》卷37下《列传·孝友》又有张贵三的记载:


       张贵三,元总辖仲四子,以父坚忠亮节,遭谗挂冠,恪遵治命,终其身不忘元,明初贵三匿名不肯出,放怀山水,以孝友为家传。子荣祖及孙曾元五世合爨百余口,会食以尊卑长幼为坐次,乡人称“一锅张”。孙曾游庠,元孙桓、椿、僖、、灏,明经,仕皆有声。


         毫无疑问,这段文字也是综合了张氏宗谱中《贵三公传》与相关的谱序记载。唯可注意的是,县志在张贵三传文之后又附记云:“按张贵三与父仲四,俱见邬志补遗合传,今从同治志稿,以忠节、孝友分列之”,由此可以推断,张仲四、张贵三父子二人的事迹最迟在道光《宿松县志补遗》一书当中已有收录,只是当时二人合为一传,等到同治续修县志时,二人事迹已经分开记述,张仲四入忠节传,张贵三入孝友传。


注:根据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游欢孙文《明清至民国宿松地方家族的始迁祖记忆》(刊《学术月刊》2018.2.19)节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