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门后第”话义风——陈汉评传

(2023-05-10 22:45:03)

“义门后第”话义风

——陈汉评传

陈汉,地名。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地方,这里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热土上生活。位于大别山南缘,宿松县西北山中,安徽、湖北两省四县交界处。宋时为宿松让清上乡田丰里。今为宿松县陈汉乡。

陈汉,人名,义门陈氏后裔。元末“陈汉聚众扎营” (《宿松县志.90版》19),磊堡驻寨。成为宿松西北四十八寨寨主,率所属四十八寨归明。被封为南京大都督断事,授庸田令,赐采地一片,名陈汉,亦陈汉山(陈汉沟)(《宿松地名志》9页)。《宿松县志》道光版.《卷五.舆地志五.冢墓》:“奉议大夫、庸田令陈汉墓在本山。元末,汉率众保聚于此,因名陈汉山”。陈汉山、陈汉沟、陈汉(家)畈、地以人名。

陈汉,这位宿松历史上的贤哲,是元末明初宿松有卓越贡献的风云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人人皆知的贤人。其《传》见《宿松县志》道光版、民国版《人物志、武士》章节和《诰敕》。

《志》曰,陈汉:沉勇,有智略。元末盗起,所有剽掠殆尽,汉奋义且战且守,闾里藉以保全。明初授大都督,断事折狱明允,物论归焉。擢奉议大夫、庸田署令,佐理经费,甚著勤劳,揆司,庶士率多裨益。(《宿松县志》道光版.卷二十一《人物志一.武功》)。

陈汉,名英、字如山,号华甫,宿松让清上乡田丰里人。生于元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305228日),殁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享年95岁,葬于三河口铜鼓坡虎形山地,隔陈汉(家)畈与陈家老屋相望。墓前立有高碑:明奉议大夫陈汉墓,冢为圆形,颇具规模,墓地保存完好,现以挂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人墓葬既是一种物质财富,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资源。人们对历史名人墓葬的祭奠和瞻仰,实际上就是对先贤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这是一个名门望族的见证,也是为了缅怀古人,倾听一段故事,撷取历史一个边角,留给后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陈汉是历史古贤哲,他身上打下了义门陈氏义风历史的烙印,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陈汉,他身上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一、仗义疏财 扶弱惩强,是民众的主心骨。陈汉自小天资聪颖,伶俐,勤奋,心地善良,秉性耿直刚正,深得广大民众的信赖。文武双全,胸怀大志,爱国忧民。当地民众都非常喜欢接近他。年轻时,当地一个贫苦农民,租了财主的田地,有一年因久旱不雨,田地无收,交不起租,财主以欠租为由,趁人之危,抢其妻作妾,并把其女一齐带走。陈汉闻讯大怒,当即去代那农民还清所欠租款,把农民的妻女救了回来。

二、集众结寨,保境安民,保家卫国的爱民爱国精神。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战乱不断,人们纷纷集众结寨,以保平安。凡遇兵荒马乱,便是百姓遭殃。义门陈氏迁移至此,虽隐居大山中,远离战火,但盗匪横行。陈姓族人勤于劳作,精于经商理财,利用田丰里三溪汇水,扎竹簰向山外运输贩卖苗竹木材,积得财富,惹得盗匪眼红。族人相传,元末某年,有驻扎邻县强盗勾结土匪某氏,欲率众喽啰攻抢陈氏及邻里村庄,提前派出喽啰侦探,被陈汉识破,为防敌众己寡,发动邻里全体老幼,将粮财家畜藏于屋后千米之太平寨,坚壁清野,盗匪率众来时,发现人去宇空,搜无粮财,不甘空手而归,便搜山找寻,在离太平寨数百米处,陈汉手持弓箭喝住,众匪欲强行围攻,陈汉放箭先射领头匪首左耳,其余匪首不敢近前,有强盗头目欲带人冲锋,又被陈汉箭伤右耳,狗急跳墙众匪欲围剿进山寨,陈汉一声令下,太平寨里男女青壮数十弓箭齐发,杀得匪众死伤数人,气急败坏逃下山去,为报复出口怨气,火烧太平寨离去。杀退匪众后,陈汉统领族人重建家园,加大防护力量,加强族人习武。后陈汉在山区集众结四十八寨,保卫一方平安,被民众推为寨主,从此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势力由弱变强。

三、避免涂炭  归顺大明,审时度势具有政治家的睿智。陈汉势力由弱变强后,他却不拥兵自重,而是把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百姓的幸福放在首位。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在烽烟遍起、群雄逐鹿的复杂形势中,在明初为避免圣灵涂炭,远离战争,选择了朱元璋,他率领民众归顺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1年,明太祖朱元璋率兵攻克江洲(今江西九江市)后,陈汉率宿松籍所属48寨义勇军头领,赴九江归顺朱元璋。太祖大喜,授陈汉为将军、奉议大夫,镇守宿松,并命汉凿修宿松经北浴直通毗邻蕲春的小隘岭山路。这条路除了运粮送兵的意义外,对朱元璋来讲,却还有另外两重意义,一是朱元璋生性多疑,借此进一步利用和考验陈汉;二更重要的是便于直接和长远打击大别山区,蕲春、英山、黄冈、罗田、广济、麻城和安徽太湖等地长期存在的白莲教、弥勒教和弥陀教,并消除其影响,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当然,陈汉也深深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更何况由彭莹玉游方和尚组织、徐寿辉为头的西系红巾军就起于蕲春、黄岗,并以蕲水为国都,号天完。这一带曾是各教派的活动中心和根据地,周边势力又很大很广,还有陈友谅、倪文俊、鄒普胜等起义领袖的影响也相当深远,甚至超过他自己。陈汉得令后,率48寨义军和百姓,用时不长即修通了进蕲春的这条既是军道(为大明西征湘赣奠定了基础)又是商贾道的道路。

第三年,太祖又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战急,一时粮草缺乏,便派俞通海赴宿松,向石良、陈汉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向陈汉发出, “真心送粮,封侯封相”的口谕许诺。石良、陈汉满口应承,石良当即亲率部卒三千在洲头连日开挖一条长达三十余里的新沟(泾江),直通前江。陈汉组织人员,聚集粮草于田丰里三溪汇水广河洲,数万斤粮草,亲率田丰里、青蒿里水上“列车——竹簰”队,自水路进龙湖,过新开挖的泾江口,跨长江,奔鄱阳湖,运到明军手里。明太祖得救,大赞陈汉,并谕待江山稳定后,再进相位。陈友谅战船被烧,败出湖口,顺流与明军搏斗,至泾江,遇伏兵袭击,陈友谅中流矢而死,余部败退武昌。石良、陈汉奉命领兵由小隘岭出蕲春,直抵黄冈、阳罗,夹攻湖广,冲锋陷阵,战无不克,获得了西征胜利,立了大功。

洪武元年(1368)四月,封陈汉敇。制曰:庸田之官所以司庶土、兴水利、成丰穰、广储蓄,职亦重矣,宜选老练明达之才,以居此任。前大都督断事官陈汉传家有治粟之能,居任著奉公之效。昔者屯营集众,保境安民,识主知机,归于王国。当理西枢之事,已闻狱讼之平。爰擢大农之属员,以佐国家之经费。兹颁新綍,用示宠嘉。尔当展其才能,勤其心志,俾仓廪实,府库充、国富兵强、协毗景运。可封奉议大夫、庸田署令,陈汉准此。(《宿松县志》道光版.卷二十.《选举志三.诰敕》)

陈汉授封南京大都督断事官,擢升朝中谏议大夫,署庸田令,佐理田赋。他忠于职守,勤正廉政,赋税丰盈,且账目分明,深得太祖皇帝朱无璋的喜爱。朱元璋在《赞陈汉敕》中:“尝考汉之说天河也,瀚漫也,汪洋也,银河也。朕之臣以之而名,岂不大哉?尝闻昔逢元季,豪雄角逐,汉独能倡义旅以保生灵。当保之时则与雄者战,当战之际迎锋横矛,恢恢然,赳赳然旗张鼓噪,孰敢当前?斯雄也,斯勇也,岂不与汉之汪洋、瀚漫相应乎?以此观之,名以汉称岂徒然哉?” (《宿松县志》道光版.卷二十.《选举志三.诰敕》)可见,全力忠君爱国。

四、镇守川陕,屡立战功,具有建功立业的文韬武略。任职川陕期间,尽心尽力干实事,口碑极好。他集丰资,拓地修路。公款不敷,济以私槖。他如整学校、建城郭、濬沟渠、修水利、平道路、兴废举升,靡役不供,实政实心。他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曾经为官的川陕等地,人们或建有纪念馆舍,或刻有功绩展览,多少年过去,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位贤哲。其名号录入川陕名宦祠,受到川陕官民的尊敬和崇拜。洪武十七(1385),因其功高德厚,太祖皇帝亲迎入阁拜相,恩赐龙图大学士,荣封光禄大夫。并封他原配妻子张氏为一品诰命夫人,追封其祖父省一公、其父永卿公为资政大夫,祖母、母亲为诰命夫人,恩准其子孙袭爵。

五、致仕荣归,地以人名,开历史之先河。致仕荣归田丰里,皇恩准其子孙袭爵。死后赐采地一片,将其出生地赐名为陈汉。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自明朝至今七百余年,这里的山称为陈汉山,这里的沟称为陈汉沟。不管行政区域怎么划分,“陈汉”二字始终没有变动过,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个行政区域不管是称为庄、保、区、公社、还是乡人民政府。均冠以“陈汉”二字,这是宿松有史以来唯一一个用人名而定名的行政区域名称。

六、建“义门后第”,扬义门家风,具有超高的远见卓识。陈汉致仕回乡时,太祖皇帝恩准,安抚陈汉谕:卿回家造座相府,算是朕对卿的最后封赏。 就这样,陈汉还乡后,遵太祖口谕于原址依山傍水,重建陈家老屋,按传统徽派风格而建,一进三重官厅老祖堂为轴心,四水归堂,建筑讲究,砖木结构,穿窗列架,立柱横梁,雕龙刻凤,砖雕、木雕、石雕,仕女花卉,八仙过海,唐悟八沙齐全。隐居归农,门额石刻义门后第,高悬大门头上,订家训,立族规,尽传义门家风。陈家老屋,“义门后第”,两旁各三排几百间住房,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相互连通,气势恢宏。大门首外东西各掘一口水井,曰龙眼井,水源充足,水质纯净。大门外是一大道场,是家族聚会和活动场所。道场外修建了一口弧形大水塘,两岸栽满翠竹、杨柳。整过屋场青山环抱,绿树掩映,流水潺潺,人杰地灵,实受宝地。男耕女织,耕读传家。对面为河水冲积平原盆地,盆地面积千余亩,取名陈汉(家)畈,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平整易耕,是陈氏家族主要产粮地。陈家老屋,各时代,涌现的优秀人物和动人故事甚多。

陈汉生九子,九子后裔,明清时代,贡生、举人、邑庠生、邑廪生,治诗经、太学生、儒仕、宣德郎、武信郎层出不穷。

陈醉六,名洪均,一名炳经,1870年生。幼时家贫,酷爱读书。于清光绪十五年中秀才,进贡院。后废科举,尚新学,考入安徽高等学堂法政系,因成绩优异,官费保送日本明治大学。留日期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走上救国救民之路。回国后,以兴办教育为名,开展革命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张果为、张惕生等。推翻帝制后,北上奔走议和,先后在河北平谷、大兴、宛平等地活动。后任安徽铜陵、青阳知县。历任青阳、歙县、来安、霍邱等县县长。为官清正,励精图治,尤重教育,民众为其立德政碑,送万民伞。

陈启元,字代远,号幼之,生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828日,就出生在“义门后第”的陈家老屋,是陈百和最小的儿子。他从小聪明好学,尤其爱好书法,勤学苦练,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那时候陈汉山区文化落后,为了培养家乡孩子读书,陈启元当上了私塾的老师,当地人都纷纷争着送孩子到他的私塾读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追随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在皖西特委的领导下,中共宿松县委在陈汉山区建立,陈启元任中共宿松县委书记。1935年冬,陈启元执行鄂豫皖边区省委常委高敬亭的指示,在宿松罗汉尖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本村朱育祺一道,在湖北的黄梅县、蕲春县和安徽的宿松县三县交界处的罗汉尖组建红军二十八军宿松游击队,对外称“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后陈启元随红二十八军转战湖北,19378月,在牛儿冲战斗中牺牲。

陈汉,贤名,并非偶然,而是义门陈必然产物,是有义门陈义风渊源的。这里有必要梳理一下陈汉地域义门陈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