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德垂无穷孝友扬家风——古先贤张道宏评传
(2023-04-27 14:45:00)
盛德垂无穷
——古先贤张道宏评传
宿松程岭,古时曰东乡。位于宿松、太湖、望江交界处,与古雷池相伴,濒临泊湖,风光秀丽,山水旑旎。泊湖雷水,自古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形成一方风情。程岭作为泊湖西部的水口要地,古时为交通要道、兵家战略重地。境内的湿地高岗,是人类早期生活理想的乐土。黄鳝嘴、麻地坡、月山一带,是水陆交通要塞,排、筏、船上可进山,下可过湖通江达海。历史上“三国”、“水浒”的故事在程岭月山寨口耳相传。如此成就了程岭古商贸重镇的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在程岭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如唐代诗人罗隐(833~909),在《晚泊宿松》中就这样写泊湖,“春深胡雁飞,人喧水禽散”;南宋文学家岳珂(1183~1242)的《在桯史》《汪革谣谶》;明代文学、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1574~1646)的《三言二拍》——《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等。程岭由此远近皆知,家喻户晓。清代文人朱书(1654~1707)的《泊湖口新设营汛记》是这样描写的:“在舟逆流而上者,自江达散水口,过泊湖,欲之宿松,蕲州广济、黄梅,则乘东北风挂帆而南;欲之太原及严恭山下诸村落,则乘东南风挂帆而北。其沿流而下者,各从其方来,皆分散于水口。”程岭依山傍水的是自然村庄,也是农耕、渔猎的首选之地。明清时期的知县、文人雅士赞美程岭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康熙年间宿松县令、关东人胡永昌,在《七律.凿山》中就有描写程岭的诗句:“遥知村落似人家,桃花源里遍桑麻”;还有“十里青山百尺房,谁从此地贮琳琅”等。透过诗人的字里行间,这山这水,便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宿松古先贤张道宏,就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程岭。
一、兴学育才
张道宏,名初登,字成(程)万,国子生(太学生)。以外孙石纶(进士,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宗人府主事)貤赠文林郎、内阁中书。祖居宿松佐坝岑子山珍山屋,其曾祖大仁公移居程岭之杨家冲。生于清康熙丁亥(即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十月,殁于清乾隆己亥(即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终年七十二岁。是宿松北门张氏仲四股人氏,是始迁祖张仲四裔十六世孙。张仲四,江西鄱阳人,仕元,领总辖淮舒职。至正间,徐颍蕲黄盗起,提兵防御諸路,秋毫无犯,至松贼溃。后与元权贵不合,卸职,逐退隐居松西源山中。殁葬此。二世祖张贵三,随其母赵氏带领,由西源山迁邑治北关马鞍山,世守其由解元郑璋户卖获的田地山场家业,百几十余口共羹,世人称“一锅张”。
张道宏,四岁丧父,由其母周氏,时二十二岁,守寡养大。事姑与太姑孝,抚六月孤,道宏成均。其兄弟二人,弟未满三岁,殇。家寒,百端艰苦,里人虽为同宗共祖,但没有亲房叔伯,直系昆仲。其母势单力弱,育之扶之教之。孤儿寡母,道宏没有娇生惯养,其母要求严格,授以做人、齐家道理及方式方法。周氏勤劳执着,辰出酉入。天晴,田地山林现女汉;天雨,女工不辍巧线针。道宏谨记母诲:“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人不可一日无事,只有经常劳动,才能保持善良的本性,如坐享其成,易生邪恶之念。如果一个人变得懒惰,就会丧失善良之心,以后必定会招来灾祸。孺人守节一生,把道宏拉扯大。优秀女子,家教斐然,影响张氏一家三代人。因教子孙有功,乾隆七旌,建有旌表贞节孝坊。要是现代,二十二岁女子,仍然处于闺房。
道宏自小聪明颖悟,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牢记母诲,将母诲作座右铭,行事的标准。十数年后,道宏太学归来,决定开民智,兴学育才,在程岭古商贸重镇,办书院,立德传道,在凿山东一带传道、授业。首先为书院订立规矩,倡导师道尊严,老师要爱护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师生互动;老师要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要勤奋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教书育人,立德为先,读书明礼,忠孝为首。他以身作则,贞节自守。其次,注重教法,在讲授经史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别出心裁,妙趣横生,让听者入耳、入心、入脑。还倡导尊礼师,传姻党,俊髦招读于书塾,培植如子弟。虽为移居户,因他本性敦厚,有才能,不与人计较分寸得失,虽年少已器成,且议论早识,洞中有机宜,大家都赞称不已。方圆几十里,里人乐送其子于书塾。道宏家道渐丰。
道宏对凡邻里乡党,遇事不周,困乏时,他广接济,视如家人,乡党不问远近,待以忠信。对大众公益事,修桥补路,欣然乐就。对自已的子女,教育严格,遵礼义,崇节俭,笃根本,孝友之。
乾隆某年,年景不好,所有农户的山地水田、园疏果林,无不歉收。邻里乡党,生活艰辛,食不裹腹,有上顿没下餐,饥鸿遍野。道宏视其灾情,不假思索,立马开家仓,召邻里来他家借贷谷物,共有数十家前来借贷,借贷时办有文字借据,署明来年稻麦收熟,连本带息如实归还入仓。一年后,到了稻熟麦黄,瓜熟果香季节时,他又召集数十家借贷谷者,聚于族堂,把上年大家的借据,当面消毁,凡借有稻、麦全部免于归还本息,对借有财、币往来的人户,也是厚出薄入,推己让人。这种忠厚谦逊、乐善好施的家风,一直到子辈、孙辈、曾孙辈未变。
乾隆年间,青黄不接季,一日晚,近五更,道宏仰卧于榻上,忽听到屋梁上,猫眼洞处,有人喘气声断断续续,他断定是有小偷,便假装咳嗽一声,便说:屋梁上的客人小心,黑灯瞎火的,又是高处,别摔到了,要注意安全,你下来,别为梁上君子,要做人间君子,堂堂正正,有难处请开口,我会帮你的。说完披衣下床,便拿梯子放与楼阁,并将一些银钱放于梯子边,转身回避离开。小偷听后,也不慌张,便轻手轻脚,顺梯下地,随手拿起银钱,向房主道宏的房间深深鞠了一躬,从耳门而出。遇到家里进了盗贼,一不声张,二不报官,这是唱的哪曲戏?天亮后,道宏也没向家人提及夜里发生的事,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过去了。谁知,一年后,道宏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进门刚坐下,来者说,他是来还银钱的。道宏否认,不曾有借银钱之举。来者并说:…….那天,天不亮,拿着先生给的银钱,回到家中,思来想去,带上先生所赠银钱做盘缠,自渡口上船,水路去了浔阳、鄱阳湖等地,贩了些小商品及硝黄,算是能养家糊口,且有结余。感谢先生大恩大德,救了我全家。并向道宏行跪拜大礼!道宏这才恍然大悟。当夜,道宏之慎举,却救了行窃者一家及六亲邻里,拯救了盗贼,使之改邪归正,盗贼成为了人间君子,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饮水思源,绳其祖武。道宏慷慨解囊,捐建族祠。乾隆40年冬至,张氏仲四支族众登治北马鞍山“四大祖坟山”祭祖,祭毕,族贤房长倡议参祭族人,咸聚于治北关马鞍山祖堂屋,阖族动议建宗祠一事,众皆齐心乐助,分途众筹资,倡捐和丁田摊派相结合。
乾隆41年清明节,族祭结束,再聚通报建祠众筹状况,虽数额相差甚远,但建祠筹资、选址、设计事宜不间断。
是年冬,宗祠址已谨选于治北街火神庙南,座西向东,置地两亩余,计划建宗祠一镇,一进三重。構基颇大,资费亦丰,恐难其事,族再聚议。时,族十六世孙道宏,品素醇朴,孝友可风,诚应全族,一人捐建族祠。慨然曰,建祠堂,这是为烈宗烈祖神灵建造安妥的场所,人各有祖,祠堂是祖宗神灵依托之所在,是全族祭祀祖先、寻根问祖、访亲收族、尊祖敬宗、议大事、行家规家法、传承祖训、家规、惩恶扬善的场所,可出力者出力,愿为此慷慨出囊金数百千!
乾隆丁酉,即乾隆42年春日,祠堂破土动工。是年道宏七十岁高龄,遂自引建祠堂为己任,有时还亲自督理监工。历十八月,于乾隆戊戌(即乾隆43,公元1778)年秋,祠堂功竣,先翁尊祖敬宗之诚昭然,族众交口称赞,阖族同声首肯,颜其匾额,志其彰示,永传后裔。匾曰:“孝友流芳',悬于祠上堂檐座方东边。
整重宗祠,上堂最大,中堂次之。青砖灰瓦马头墙,徽派建筑,气势宏伟,宽敞明亮,四水归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柱梁木方,古色古香。厢房回廊,布设精巧。室内家什,椅桌板凳,柜架台炉,谱房客室,厨具茶几,一应俱全。竣功庆典之日,张灯结彩,县丞训导,亲临祝贺,里民彼氏,登门道喜。
张道宏,耕读传家,诗书流长,乐善广施,救难救急,敦亲睦友。在桑梓邻里中、在乡党君子间有口皆碑,名垂不杇。
道宏发配朱孺人,有淑德,称内助贤,养姑善体夫志。生三女,均适邑中右族。四子皆成立,孙与曾孙已十有六人,子辈邑庠生、邑廪生,治诗经三人。孙辈均为太学生,儒仕宣德郎、武信郎多人。道宏及朱孺人,对子女要求严格,又有优良的家风、祖训,后先绳绳礼义之家声,克绍而诗书世泽,迪光前人,都是道宏孝友之德之所致。建祠时,道宏感然有志续修宗谱,奈事未举而殁。
张道宏,兴学育才,立德传道;拯救盗贼,改邪归正;乐善好施,睦友流芳;厚出薄入,推己让人;忠厚谦逊,乐善好施;慷慨解囊,捐建族祠。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优良的家风、祖训;得益于其母守贞节,肯吃苦、勤劳执着、善良节俭,正确的育人理念。得益于勤奋好学,逆境中奋发成才,高瞻远瞩,施大爱于民;得益于朱孺人贤内助淑德;得益于所处的时代。清康雍乾期,康雍期完成学业,乾隆期为国、为族、为家作贡献。从国家吏治上看,政通人和,国泰民殷。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重视农业,乾隆继承康熙、雍正两朝的政策,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相信“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务本足国,首重农桑”,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耕种技术,令地方官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国泰民安乐。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四修宿松北门《张氏宗谱》,宿松人,恩贡生汪景祥,(嘉庆十四年,就职直隶州州判,改就教谕)。作《姻伯大人成公传》于宿松北门《张氏宗谱》。
《宿松县志》.道光版,《人物志一.义行》,点校版406页和《宿松县志》.民国版,《列传十》中,对先贤张道宏均有记载。
202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