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年成为一种负担
(2013-02-18 09:23:14)
标签:
罪恶感
概率
回家过年
也就是
之中
|
分类:
文化杂谈
|
春节正在逐渐地失去它以前的韵味,已经不再意味着家人团聚、亲朋友好畅所欲言的一场盛会。现在它正在变成中国年轻一代的负担,不再是过年回家看望父母,而是回去后被家人逼问工作、爱情以及各种繁杂的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人们越来越注重于以一个人所持有的物质财富来衡量成功的尺度,使得许多20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不敢回家过年,让春节变成了一种负担。
回家过年时压在年轻人身上的几座大山基本上为:学习或工作情况、爱情婚姻以及送礼问题。对学生来说,回家不得不被父母或者亲戚逼问学习情况,比如考的好不好,班级排名多少,有没有拿到奖学金之类的。对学霸来说,这种问题可以说是炫耀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对学渣而言,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在学校挂了多少门课,过完年回去还得补考。于是好多人不得不对自己的父母撒谎说自己考了多少,于是学渣们一般内心都有一种深深的罪恶感。其实对学生来说,被父母逼问学习情况并不是什么亚历山大的事情。
而对于那些刚毕业不久,才踏入社会的孩子们来说,问题就立马变得严峻起来了。刚毕业,除了学位证和毕业证外什么都没有,没法跟人家比工资,当然也有可能没法跟人家比爱情,因为一毕业就意味着大量的分手。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名叫“别人家的孩子”的“敌人”,中国的父母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比如人家的孩子学习多少,工资多高等等。
我们的父母处于“旧文化”的末代,他们衡量我们的标准不是自己过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你是否创造了令他们吃惊的物质成就。于是过年回家比工资是不可避免的,在外地一年的打拼已经让年轻人们劳累过度了,想不到回去还要遭受自己父母和亲戚的“压迫”。而作为接受过“新文化”教育的年轻一代,想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跟着自己的心灵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但这些大多数父母都是无法理解的。有时候觉得家里不再是一个避风港或者说得到心灵休整的地方,觉得在外面的劳累才是辟邪的灵符。
在逼问工作之后主要的问题就是逼婚了。一般25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按照我们国家的传统习惯而言,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但在外面迫于工作的压力和时间的紧迫,迟迟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对象或者说没有时间谈恋爱或婚姻问题。因此回家后被相亲就成了圆父母梦想的一种方式。
好多人在网上晒自己过年回家十几天的相亲经历,有的十天左右的相亲场数多大二十以上,有好多都达到十以上,也就是说回家过年的时间基本上就被相亲所占用光了。但是好多人并没有取得好结果,并不是说经过相亲就找到了自己看中的对象。虽然一见钟情也有可能发生,但是这种概率实在太小,好多人相亲其实就是“安慰”自己的父母。因为大家都知道,真真的爱情并不是靠相亲就能解决的,并不是靠男女双方几个小时的交流就能相互了解的。
中国式的相亲正在成为一种大众趋势,或许它会改变人们对于传统婚姻的看法,但我觉得更大程度上它在扼杀传统中那美好的东西,把一件本来纯洁的东西变得带有目的性时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危险。
在问完工作和恋爱问题之后,剩下的一个也让很多人头疼不已的就是送礼。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劳累一年其实挣不了多少钱,但在家乡人看来还说自己在大城市工作,一个月能拿五六千之类的。所以在送礼的时候,如果送的比较高档,自己一方面担负不起、觉得心疼不已,但要是送的稍微差一点,又怕人家说笑话。
况且中国文化中传统的那种送礼情节是不可避免的,过完年后下级给上司送礼、晚辈给长辈送礼、学生给老师送礼等,这一方面是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很大程度上这种礼节都带有很大的功利性,给社会造成了好多不良的风气。
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说:“真真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情感或者人性友爱的生活,一种灵魂的生活,以至于可能有时过分地忽略了他应该做的事,甚至忽视了生活在这个由身体和灵魂构成的世界上的人维持其情感灵敏性所必需的要求。”
但是他也说了,并且这句话在现代中国得到了例证。“尤其是现在,当我们环视今日之中国,我们似乎发现,中国式的人性——真正的中国人——即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人性——进步的或者现代的中国人。”
当然是有进步的成分,但是为这个“进步”所付出的退步却远大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
面对父母和亲戚无情的逼问,当代中国的年轻人在过年时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折磨,这使得过年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是一年到头来减压的方式。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