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过,许多家长又开始犯愁了,当然不是孩子的成绩问题,而是过年该给孩子的老师送什么礼的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学校,给老师送礼之风越来越盛,几乎成了校园“潜规则”。如何给老师送礼不仅是家长们的一块心病,而且成为家长委员会的“重要议题”。
“学生家长送的……”这句话近日成了网上流行语。据央视等媒体报道,一些老师在微博上晒出学生家长送的礼物,其中不乏迪奥、香奈儿、古驰等高档品牌。也有家长爆料,给孩子的老师送了价格不菲的购物卡。
在城市学校,给老师送礼之风越来越横行。这和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有很重要的关系,现在社会觉得想要办成事就必须先得送礼。认为不送礼就会被看低一个“档次”。于是很多学生家长觉得要是不给老师送礼的话,老师就会改变对其孩子的教育态度,比如投入更少的精力,不给孩子高成绩等。
那么送礼能否改变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呢?是不是送的礼品越高档,老师在学生身上付出的就越多?当然不尽然如是。对于一些道德和师德比较差的老师来说的话,估计会计较这点礼品,但对于那些懂得为师之道的人来说的话,其实送礼和不送礼没什么两样,对学生还是一视同仁。
那么到底该不该送礼呢?公众对此的态度也是莫衷一是。比如有人肯定要拿孔子来说事,觉得学生给老师送礼就是一项传统文化。当年孔子收学生的时候还要求学生送他十块咸猪肉才收做学生呢,但是现在情况大为不同了,在历史上,孔子办学乃私家的,是孔子自己办的学校,所以为了更好地“融资”,让学校得以正常运行,在收学生时收取一些礼品是理所当然的。
而现在教育都为公办,教室的工资由纳税人出资。因此在现代社会给老师送礼的话倒有点物质和功利化,很多人送礼并不是为了尊师之类的,而是为了让老师在孩子身上多付出些,这样的做法带有极端的目的性。并且当着孩子的面送礼,并且还把送礼的目的告诉自己孩子,这样长久以来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孩子的心灵被同化,长大后觉得凡事送礼为先,这更进一步的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横行。
老师的工作就是传授知识,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的孩子们健康成长、也是整个教育环境健康的前提条件。一旦老师把学生家长送的礼品当做是理所当然的、当做是自己劳动所得则是极为不利的。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总有着较高的道德期待,道德形象一直是老师的基本形象。因此,不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有严格的道德自律,应当在拒收礼品上为社会树立示范和榜样。
尊师重教本来是一种优良的社会风尚。但是,如果尊师的方式太物质、太功利,成为家长的包袱甚至反感的行为,必然使尊师风尚走样、变味儿,最终将损害人民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形象,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