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斗胆做一次地方政府的走狗

(2010-08-13 09:00:16)
标签:

房产

走狗

财政包干体制

地方财政

房价

杂谈

分类: 房地产

本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df98a0100kqfr.html 

 

最近两年,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员。感觉现在的地方政府官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多数文化程度高,懂经济,想做实事,勤勉努力。

近距离接触到的地方政府官员和网络舆论中的官员大不一样。网络舆论有一个不好的倾向:社会上所有的要解决没解决的问题,都是地方政府的问题,都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按中央政府的要求做所致。住房价上涨过快过高,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屡调屡败,越调越高的问题,更是地方政府越背越沉的罪名。

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简单化的。

发展地方经济,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政府的职责。要履行好这个职责,就需要钱。地方行政管理,地方公检法支出,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技术改造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价格补贴支出等,也需要钱。

钱从哪来?靠地方财政收入。这个收入的来源是:地方所属企业收入和各项税收收入。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普遍实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地方政府在向国家上缴财政承包任务之后,多余收入全部留归地方支配。那时候,地方能支配的钱较多。中央掌管的钱较少。1994年,中央政府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实行了分税制度。这项制度有很多缺陷。如没有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没有考虑到有些税收制度设计欠妥,从而扩大了东西部财政收入差距等。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央分的钱多,地方分的钱少,导致许多地方政府入不敷出。

记得1996年前后,全国多数县财政都困难,机关干部和学校教师都很难按时发工资。医药费要半年甚至于一年才能报销一次。东北一些城市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重工业转型难,财政更是困难重重。以至于有些派出所接受报警的电话因电话欠费被停机。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改变困窘的财政状况,不得不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有些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发行债券,设立国有企业,从而彻底改变地方财政状况,但由于地方国有企业体制弊端积重难返,经营不景气,开一家,亏一家。使得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正在这时,房地产业兴起了。约三十年计划经济欠下的住房短缺帐,使得人们对住房的需求近乎疯狂。房地产开发业成了地方政府的甘霖。一方面,土地出让让地方政府很快得到大把现金。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又拉动建材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加之住房的庞大需求和热度,使得地方政府用土地抵押很容易借到钱。有了钱,地方政府便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大建市政工程。后来,我们无论到哪个城市,见到的都是早年深圳一样大规模的建设场面。我们见到城市道路宽了。市政建筑多了。给排水系统完善了,公共汽车装空调了。学校医院都漂亮了。低保覆盖面越来越宽了。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利有弊。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地方财政恢复了活力。地方政府过度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和整个社会的浮躁,资源配置制度的畸形,特别是很多权力部门和手中有权的官员的贪婪,又导致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生存。这就使房地产业成为政府和国民的心理支柱。如果一下子没了房地产业的兴旺,不但地方财政大把花钱难以为继,而且地方债务会立即给地方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带来很大麻烦。当中央政府一次次举起房地产调控大旗,而这种调控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打压房价时,地方政府便和房地产业受益者包括已购房民众捆在一起,阳奉阴违。

有了上面对地方财政和分税制的分析,我们对地方政府就会多一份理解。

我们不讳言,很多地方天高皇帝远,地方政府搞了很多形象工程,一些地方官员生活腐化,仗势欺人。我们也不讳言,医院越建越漂亮,但医院的救死扶伤精神越来越差。学校越建越漂亮,但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但这是另一个问题,或者说,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不是地方政府能够全面承担得起的责任。

说地方政府的难处,并不是为地方政府开脱,更不是说中央政府不好。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利益调整过程。任何改革都很难一次就臻于完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中央和地方不断摸索。仅凭辱骂,掉眼泪,喊口号,和大声的道德谴责,除了激化社会情绪,把问题搞得复杂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客观,冷静,理性,全面的分析,才有助于我们找到我们面对的住房价上涨过快的病根。

在网络上,客观分析房地产市场的人常被辱骂为开发商的走狗。没有人可以把辱骂完全不当一回事。故今天的博文标题为《斗胆做一次地方政府的走狗》。

 

 

博主特别提示:本博均为原创. 转载务请署名并链接文章地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