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刻不容缓:提升非考试能力
(2017-08-04 21:39:41)
标签:
非考试努力情商社交能力 |
分类: 灯下闲谈 |
考试能力为大学生所重视,知道唯有掌握知识技能、提高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才能在考场中胜出。如果社会就是考场,那么只要提升考试能力确实就可以包打天下了。但谁都知道,社会非考场,光有考试能力,并不能摆平社会上所有的事。
所以,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只有考试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大力提升非考试能力。所谓非考试能力,是指考场上不需要而在社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例如人际交往的能力、做事的能力、组织和领导的能力。
有的大学生学习刻苦,学业成绩优秀,表现出了非凡的考试能力,但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包容他人,也不为他人接受,独往独来,单打独斗,说不定走上社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考场上能摆平走上社会什么也不能摆平的人多了去了!相反,有的人考试能力并不太强,像考了三次还只能考上专科的马云,由于有非凡的非考试能力,却成就了大事业。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学生考试能力还是可以的,但非考试能力实在是不敢恭维。由于非考试能力的欠缺,考场上竞争的优势也就不能转化为社会上竞争的优势。就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而言,中国人不要说不能与犹太人、美国人比,就是与印度人比也是落后一大截。美国大公司的许多CEO是印度人,中国也有许多杰出的留学生在美国大公司就业,但这些曾经考场上的英雄只能在印度人手下干活,忍气吞声。
当下,有不少大学生,纯粹就是“个体户”、“单干户”。没有“他人意识”,表现出极端的自我中心;无视“对方存在”,没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意识和行为,甚至对父母对家人也少有关心和问候;缺乏基本的礼节和沟通的欲望,过分依赖手机,排斥同伴;没有知心朋友,没有群体活动的参与意识,至于组织、开展某项活动的想法完全就是等于零;冷漠、独行、蜗居,拒绝交往,回避同伴,生活的天地就是寝室里的一张床,无节制的游戏,无休止的娱乐,连吃饭也依赖外买;交际能力明显不足,害怕办事,缺乏独立的为人处事的行为能力,唯一能干的就是使唤父母······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学生非考试能力的低下?
一方面是独生子女,未曾有过合作者角色的训练,从而导致合作的意识、习惯和责任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中国从古到今的人才选拔的唯分数,从而导致从学校到社会,从孩子到家长,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缺乏对非考试能力的认同。
一个人,既没有考试能力,又没有非考试能力,那是个废品。一个人有考试能力,但没有非考试能力,那也是一个次品。作为大学生,该怎样来提升自己的非考试能力呢?
一是改变生活方式,脱虚归实。因为游戏,因为网络,不少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虚拟世界,对真实的现实世界有了陌生感、疏离感。他们在虚拟世界可以应对自如谈笑风生,但在真实的现实世界会表现出太多的不适应、不自在。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连谈恋爱也只习惯“网恋”而不习惯面对面的情感表达。恋爱都不会,在现实世界还有什么能够会?!沉迷于网络的时间越久,真实的世界离自己就会越遥远。人总归是要回到现实的,到了那一天切莫让自己像鱼离开了水。
二是投身实践活动,变“独居”为“群居”。改变观念从改变圈子开始,调整行为从调整生活开始,适应社会从接触社会开始,获得人脉从扩大生活面开始,提升社交能力从参与社会活动开始,具备领导力从组织活动开始。想必这样的道理谁都懂,但有大学生就是不能走出自我封闭的生活,不参与社团,排斥群体活动,远离体育,至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勤工俭学那是不强迫决不会参与。离群索居,久而久之,难免变成孤家寡人。
三是心中有“对方”,学会换位思考。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交往中生活、学习、工作哪怕是研究。交往中,如何相处,如何合作,如何彼此包容,如何彼此接纳,非常关键的就是不能凡事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必须时时刻刻要有“对方意识”。所谓对方意识,就是不论身在何处一个人都要意识到有与自己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对方”的存在,能够做到体察、研究、顾及对方的需要和感受。确立“对方”意识,学会换位思考,时刻把父母、家人、室友、同学、老师、朋友、同事的冷暖温饱、期盼愿望放在心里,这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四是反思反省,提高自我敏感性。考试能力的高低有标准,一个人很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非考试能力,既不易被自己觉察,也少有人会为自己当面评判、指导和教育。因为非考试能力,涉及一个人的品格、德性,即使是最亲密的家人也不便言明。例如,一个人的自私,交往缺陷,他人能轻易意识到,但不会直说。对非考试能力的评价或者对提升非考试能力的面对面的教育,弄不好直接导致彼此间关系的崩盘。所以,要提高自己的非考试能力,主要要靠自己反思反省,要对自己的不足保持始终不变的敏锐和警惕。发现不足,自我修改,这应该是大学生基本的作业和训练。
考试能力是硬本领,非考试能力是软本领。大学生加油,做到软硬兼修,做一个考场上的胜者,更做一名社会竞技场上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