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不为人喜欢却又人人习惯
(2017-04-22 10:39:09)
标签:
虚假教育无效教育教不会 |
分类: 灯下闲谈 |
傅园慧成为网红,有什么招数?有什么过人之处?什么都没有。没有策划,没有包装,没有投入,没有炒作。她无非说了真话,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是真诚让她迅即成为网红。零成本的网红,这就是真诚的力量。在人人都习惯于虚假的时候,真诚就成了社会的稀缺资源。假如谁都讲真话,谁都真诚如傅园慧,傅园慧还能成为网红吗?
真诚应该是人的基本的品质,怎么会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呢?从小接受的教育就在告诉人们要老实做人,可人们为什么就是习惯于虚假呢?不仅做的事表里不一,就是说的话也是普遍的言不由衷。
2009年到美国,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别墅不是汽车,也不是空气不是环境,而是家家户户门口的快递包裹。按门铃无人应答,快递员就把包放在了门口。不用签单,更没有人顺手牵羊。我们的快递最后一公里成本为什么高?美国回来后我明白了。
诚信能让交易成本最小化,同样,真诚能让社会管理成本最小化。
是我们的教育不重视道德教育吗?显然不是。那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见效呢?是我们的教育缺方法缺艺术吗?
教育是有方法,也要讲艺术,但最重要的是要真,要真诚。离开了真,背离了真诚,所有的方法和所谓的艺术都是逢场作戏。
做人要诚实,要真诚,这是连幼儿园儿童都知道的。在认识上我们的国人没有问题,在表决心上我们的国人更没问题,但只是永远停留在嘴巴上,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为何会言行不一?为何总是知行背离?
基于真诚的交流叫教育,我们有这样的教育吗?台上讲的很动听,台下人很清楚那只是演戏;纸上写的很漂亮,读者很明白那是为了混口饭。幼儿园儿童,分辨力弱,信以为真,还会表现出不错的德性。随着年龄增长,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意识到了自己是在受愚弄,受愚弄者的开悟就是愚弄人。背离真诚的交流叫尔虞我诈。
文化是行为重复的积淀,久而久之的尔虞我诈,习惯于虚假也就成了一种文化。受此文化熏陶越久,一个人就会变得越没德性。按理,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应该越有德,而事实可能恰恰相反。真正的教育离开我们已经太久太久了。
诚是德之本,习惯了虚假,缺乏德性的行为也就不仅层出不穷而且经久不衰。没完没了的环境卫生整治,持续不断的交通秩序维持,给人的感觉,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教不会的民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民族。
习惯于虚假的人,一方面表现出高智商,白的能说成是黑的,黑的能说成是白的,造起假来得心应手如火纯情。但也会有弱智的一面,以说话为例,私底下插科打诨妙语连珠,上了台或者面对镜头,如无讲稿那是死蟹一只。为何?不是讲真话,不会讲实话,不懂得讲心里话,而是习惯于胡编乱造讲假话。言为心声,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就简单了,要编要造自然就有难度了。讲真话的傅园慧,轻轻松松成了网红,讲假话的,绞尽脑汁脸红心跳还被人嗤之以鼻。国人此方面的弱智,与国人不懂得讲心里话的习惯不无关系。
有的人习惯于虚假,在公共场所正规场合讲假话,心里还会有一份内疚。而有的人是整天虚假还不以为是虚假,虚假得太久已让自己失去最基本的虚实真假的分辨能力。这样的人如有一定的权力或从事非体力工作,其危害性将成倍扩大,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必定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
虚假,不为人喜欢却又人人习惯。毕竟,荣誉、利益、官衔的获得难有不与虚假相关的。不过,看似可以做到“变不可能为可能”的虚假,有一点那是死活都做不到,那就是不能让人变得有德。
有全国政协委员批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这要求实在是太高了,我们的教育不要说大师培养不出来,就是让学生学会扫地都做不到。
教育其实可以很简单,就是消除虚假回归真诚。之所以扫地都教不会,就是人们太习惯于虚假。离开了真诚的教育不叫教育,那叫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