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授的积极性来自哪里
(2014-08-12 07:38:37)
标签:
非升即走终身教职教师管理教师兼职铁饭碗 |
分类: 灯下闲谈 |
“铁饭碗”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不讲效率、没有效率。要想改变“出工不出力”的状况,就必须打破“铁饭碗”。让人不解的是,美国大学教授端的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又是来自哪里呢?
成为教授的人,都是学术的“殉道者”。如果不是痴迷于研究,如果不是把学术贡献看成是人生的最大成就,凭他们的智慧和成就可以得到任何他们想得到的职业。他们之所以杀出重围谋得教授一职,是因为他们的生命中不能没有学术不能没有研究。在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实验”,对于他们来讲就似游戏一样快乐;常人认为痛苦无比的“求证”,在他们看来是比得了大奖还幸福的事。对于这些学术的“殉道者”而言,金钱、权力、物质享受都变得不再重要。正是这种似乎是“天生”的内驱力,使得美国教授“不用扬鞭自奋蹄”。
学术的历练,养成了刻板的学术习惯。要成为美国的教授,是一个很漫长而且所受训练极为严酷的过程,不包括本科阶段,要经历5年博士,1到3年博士后,6年助理教授。凡经历了这样整个过程的人,收获的不仅是学术兴趣、欲望、能力、成就、资本,其所形成的学术习惯也变得牢不可破。基于习惯的学术人生,再多的激励都是过眼云烟;自动化的学术行为,不再需要物质的刺激和强化。美国教授工作的积极性的经久不衰,是因为他们喜欢工作,还因为是他们的工作习惯。
美国的教授是一群不需要管理的人,但即便如此,美国的大学还是不放心,还是有很多措施确保“终身教授终身奋斗”。
一是“非升即走”的淘汰制度。美国的助理教授,确切的翻译就是博士生导师,是美国终身教职系列中的一员。能成为美国的助理教授,是人才中的人才,但也可能被淘汰。6年内必须升上副教授,否则必须走人。
二是独特的工资激励机制。教授一年只有9个月工资,另外3个月工资要靠自己的课题经费补足,以此来激励教授保持科研活力并多拿课题。工资高低不仅是收入标准还是学术水平的标准。
三是提供发展平台。管理中比给钱更重要的是给平台。美国大学,每个教授每周有一天可以为企业有偿咨询服务;教授每年有3个月时间可以用来自由支配,可以兼职、办企业;允许每个教授办企业或入股办企业,像斯坦福大学就有四分之一的教授有这样的企业。如此“潜力挖掘无底线,智力贡献无边界”的制度设计,所生产的“鲶鱼效应”还能让教授们“群体性懈怠”吗?
美国大学的教授本来就是一群“工作狂”,美国大学的管理设计,又让这批“工作狂”的工作变得更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