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中国高职教育演变研判
(2014-04-23 13:50:44)
标签:
高职趋势未来教育教育发展预测语数外出局教授贬值 |
分类: 灯下闲谈 |
学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成为四年制本科院校,这主要不是决定于高职教育本身的需要,而是决定于延缓就业压力和拉动内需的需要。延长一年学制,能让300多万大学生推迟一年就业,这对将长期处于经济下行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延长一年学制,校园规模要扩大,仪器设备要添置,教职员工要增加。这对一所高职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上千所高职同时“扩容”对拉动内需来说绝对是一件不容小觑的事。至于高职院校从事硕士、博士培育将难成气候,此事如真要做,也将由转向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育的原来的本科院校承担。
招生。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过度,高中毕业生想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将不必参加高考。凡想到高职就读,只要提供申请即可,注册就读制将在全体高职推行。人人上高职,高职又变本科,这就像台湾地区一样人人能上本科了。人人能上学,并不是说不存在招生竞争。一些区位优势突出、历史悠久、口碑好的高职,会有充足的生源,反之,则有招不到生的可能。生源充足院校招生腐败的滋生与生源不足院校招生成本的翻番会是未来高职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
课程。语数外历来为大学的必修课,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类似思政课开设的硬性规定,语数外将不会在高职院校继续出现。这不纯粹因为职业教育“理论够用为度”,还因为纯粹的说教型的理论教学在高职院校根本不适合。类似于语数外的许多理论课,开了等于没开,开了还不如不开。像英语,两年课程学习获得的本事绝对抵不上一个翻译软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翻译软件的水平将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开设绝对是一个多余。再加上大规模网络课程的出现,不仅是语数外,高职院校大多数理论课开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都将受到质疑。
科研。科研将不再成为高职老师的硬任务,这也就意味着课题、论文与教师的考核不再有必然的联系。这是让高职回归职业教育的本位,不必自作多情去做本属研究型大学的事。最关键的是高职院校的所谓的科研,充分证明了这纯粹是一场闹剧。不计其数的课题、论文、书籍,除了浪费国家钱财、搅乱高职教育思想外,就是让老师们学会唯利是图和为图虚名的不择手段。如此科研,祸校殃生!当然,科研不再作为教师考核的硬任务,并不是说高职院校不再存在科研,而是科研成了教师的业余爱好。要知道,不再追求功利的科研,才是真科研,才能出真成果,也才能出真学者。
教师。教授的含金量将继续贬值,这倒不是因为教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学校所致。美国的教授历来为最受尊崇的职业,美国的教授都是由各自学校自行评审的。由省里统一组织评审还是由学校自行评审,与教授是否受到尊崇并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教授的条件是如何取得的。搞关系拉课题,花钞票买版面,找枪手写文章,拉下属当枪手,是普遍现象还是个例当不言自明。教授,难以让人与知识学问相联系,倒是容易让人联想到黑道高手。一批杂志将会因收版面费而倒闭,一批编辑将会因受贿而入狱,但学术腐败已病入膏肓。未来受尊重的将是有一技之长的教师,能开工作室的教师,能教给学生谋生本领的教师。
评价。毕业生的薪酬收入将会成为评价学校和专业好坏的最权威的指标,尽管薪酬收入的统计也会有水分也会有造假,但比起现行的指标一定会更让人信服。教学成果奖让人看到成果了吗?示范性专业让人看到示范了吗?精品课程让人看到精品了吗?太多的黑幕,太多的暗箱操作,太多的无理取闹,每一次评价都是对正气的打击,每一次颁奖都是民愤的积累。把评价交给市场,让市场在学校评价中起决定作用,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更何况,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如何自然要由薪酬高低来衡量。
破产。大学破产倒闭在未来十年将不会是新鲜事,将会有几十甚至上百所高职因招不到学生而关门歇业。还远未到普及高等教育的程度,生源不足本不应是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之所以将会有高校倒闭,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教育不能改变学生的命运。办学质量的低下永远是学校出局的主因,以往办学质量低下的学校还得以苟延残喘是因为高等教育资源还有限竞争还不充分,未来对办学质量低下的学校将不再会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间。再加上允许非本地户籍学生就近高考,势必导致人口大量外迁的内地的高校生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