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荒唐的大学管理——课堂禁带手机
(2014-04-11 19:43:50)
标签:
禁带手机无手机教室教学中的手机荒唐的管理教室中的手机 |
分类: 灯下闲谈 |
这是一个可以不要内脏器官也必须要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或者说这是一个智能手机成了一个人的身体不可或缺的器官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要禁用智能手机无异于盗人器官。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就在做着禁用手机的事。不再允许大学生把手机带入教室,并制订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对于此举,居然叫好声不断,有主管部门领导,有媒体舆论,有家长及社会人士。
整顿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当下的大学,确是当务之急。问题是简单的“堵”与“禁”,其结果恐怕是事与愿违。也不是没有过先例,我们曾将“电脑”当成洪水猛兽,规定不准带入教室、寝室,结果学生宁可受处罚也要夜不归宿在网吧与电脑相依为命。当年的互联网是有线,今天的互联网是无线,有空气的地方就能上网,甚至没空气的地方也能上网。杜绝智能手机就等于地球上不允许有空气,这是比寻找马航失联飞机不知道要困难多少倍的事。可以肯定,收得了手机收不了心!这样的事,除了在“堵”与“禁”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外,恐怕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敢做。都说今天的人缺乏改革的勇气,看来是大错特错了。
习惯于“堵”与“禁”,并非纯粹是历史的传承,也是当今的人在“破局”与“解困”上不敢勇于担当的表现。他们不从主观上去反思自己怎么成了“职业催眠师”,他们不去检讨自己的组织教学为什么吸引力总是没有智能手机大,他们不去思考无线互联网时代自己仍然延续民国甚至是清朝的做法的不合时宜。我敢肯定地说,一个埋怨学生怪罪时代排斥科学习惯于因袭的人,其在教学上的改革都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人们一定将会看到这样的事实:原本课堂上的智能手机还能让学生有偶尔的灵光闪现,没有了智能手机以后,课堂将会是死寂一片。
我并不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玩手机,我更不是说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可以不闻不问,我要说的是不能只拿手机说事,不能只拿学生开刀。课程的可有可无,课堂教学的名存实亡,主要要从学校自身、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同样是无线互联网时代,同样是90后的学生,同样是每人一台智能手机,有的老师的课没有一个学生看手机一眼,有的老师的课学生不看手机醒都醒不了。拿手机说事是明智的吗?责怪学生是公平的吗?不作自我检讨而只知道对学生的限制是合理的吗?可以说,没有教学内容的调整,没有教学模式的改变,没有教学形式的创新,没有教师教学艺术的提升,就不可能有真正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大幅度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时间,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训练,理论课一竿子到底的现状不能再存在下去了。
学校不该去禁止而应该去感谢手机才是,没有手机老师们可能还没醒悟,还不思改革,还要在误人子弟的路上不回头。而且,手机还可成为评判检验教师教学成效的标准,学生都在玩手机的课显然没有存在的必要,立马可以取消,反之则予保留并褒奖。手机还可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查找信息、观看视频、师生互动诸方面能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如此智能手机,推广还来不及,还要去禁止,这不脑残严重吗?
更何况,学校有剥夺学生带手机的权力吗?我不知道学校哪来这样的权力。手机是学生的私有财产,保管、使用手机是学生天然的权利。只要不发出声响影响他人,只要不危害公共安全,手机的使用当是手机所有者的权力。至于手机不准进考场,这是考生与考试主办方事先达成的契约,与校方单方面决定手机不准进教室完全是两回事。禁止手机进教室,反映出了学校欠缺对学生权力的基本尊重,反映出了学校法律意识的淡漠,还反映出了学校习惯于单方面说了算的霸道。
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也不能被手机所绑架。当今的时代是不能没有手机,但可以肯定,时代的强人肯定是手机服务自己的人而不是自己被手机套牢的人。手不离手机的人,一定觉得很好玩,实际上时刻都在被人玩。“好玩是被玩,不玩才玩人。”有太多的学生总是“被人玩”,而不知道去“玩别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不要被手机牵着鼻子走,不要被手机把自己的学习生活搅得支离破碎。退一万步说,自己的所作所为至少也不能给那些禁用手机的“改革派”抓住把柄。
手机是试金石,检验着教师,也检验着学生。如此好的东西被禁止,不可惜吗?如真要禁止,切掉一切电源不是更省事吗?有的人总习惯于与文明作对,与科技进步作对,与民主法制作对,而且如此逆历史潮流的事还总是时不时在大学校园发生,能不让人啼笑皆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