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人才在“规范”声中遭扼杀
(2013-03-10 18:58:18)
标签:
大学生创业淘宝创业创业教育规范导致失败创业被扼杀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学校管理中“规范”一词,是官员或专家这些权威人士最喜欢说的。这些权威往往以“正确代表”自居,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容不得他人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当然,他们的“规范”如果是合乎“规律”的,对于提高教育成效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相反,如果他们倡导的“规范”是反“规律”的,那么所产生的误人子弟的广度和深度也同样是不言而喻的。
在创业人才培养中,有的高校遵循创业人才成长规律,打破传统规范,涌现出了不少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可谓初见成效。然而,怪事出来了。说改革之初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可以先行先试,出了成果,该进行总结反思了,让创业教育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这一思路本身没错,问题是:什么是创业教育的规范?原先传统的培养就业人才的一套规范是不是就是创业教育的规范?创业教育的成功在于打破传统规范,传统规范自然不能成为创业教育的规范。就是这样简单的事,在高智商云集的高校却犯糊涂了。
创业人才是在“做”中成长的,为创业学生创造、提供“做”的时间和机会是创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态。但是,这样合乎创业人才成长规律的做法,却被认为不合乎“规范”。在这些“权威”看来,唯有坐在教室里才是规范,唯有听老师讲才是规范,唯有手拿教材才是规范。传统规范全面复辟,创业教育奄奄一息。创业同学,在教室中坐失商机,在点名中废弃商业业务,在被动听讲中消磨创业决心,在按部就班中学会懒散不思进取。把创业学生绑在教室里还不够规范,还要让创业学生不再有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唯有这样,在这些“权威”眼里才称得上是规范了。创业学生不可以推迟就寝,更不可以在校外租房子,不可以买汽车买了汽车也不可以开进校园,放假必须离校也不得提前返校。如此这般的“规范”,创业学生的“做”被剥夺了个精光。没有“做”的创业就像没有水的鱼,死亡是必然的。
当然,有的强调规范的人,其出发点可能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只是不了解创业教育,更不知道怎么样进行创业教育管理,结果做了一件没有主观上故意但在客观上害人不浅的事。这样的人,不是坏人,但如果不思考不学习,习惯于按传统思维办事,那么也完全可能比坏人更坏。还有一种强调规范的人,那叫心术不正。明知所谓的“规范”将置创业教育于死地,但为了有一个可以不承担责任的理由变得特别钟情“规范”。这种人除了对自己负责不会对学生对事业负责,当然这种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深谙“讲规范便可不承担责任”的国情。
凡事都有规范,创业教育自然也要有规范。但要知道,要规范,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要创业教育的规范,是为了能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如果有一种规范,限制了事业的发展,阻碍了创业人才的成长,那么这种规范是“紧箍咒”,必须砸烂才是。有人要是力推这种规范,如果不是无知所致,那么一定是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