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不起也就赢不起
(2013-02-18 23:00:47)
标签:
孩子成长输赢观规则意识玩游戏挫折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 |
一看题目,这是谁都懂的道理。但今天有哪个孩子能输得起?
父母的过度宠爱,导致当下的孩子少有“输”的经历和感受;
父母的过度褒奖,导致当下的孩子习惯于受表扬挨不得批评;
父母的过度退让,导致当下的孩子只知道“赢”不知道“输”。
因此,以下的一些非理性举动就成了当下一些孩子在“输”的情况下的基本行为:
一是耍赖。游戏也好,比赛也好,一旦输,埋怨规则,指责对手,不会从主观上寻找自身原因,惯常的手段就是通过赖皮来挽回败局。
二是依赖。要想变输为赢,不是想办法、找原因,更不是创造条件,而是要大人帮忙,要父母解决,“等靠要”是当下孩子的拿手好戏。
三是畏惧。输了,不是积极应对,更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紧张、焦虑、恐惧,缺乏基本的求胜欲、自信心和应对策略。
四是放弃。面对败局,遇到挫折,不是寻找对策,而是选择放弃。“不玩了”、“走吧”是这类孩子“输”时的基本表达。
五是逃避。输了,不是想东山再起,自然也不会卧薪尝胆,而是选择了逃离。输过的事不再做,输过的活动不再参与,输过的游戏不再玩。
谁都希望赢,谁都不愿输,但“输”与“赢”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输”的“赢”几乎是不可能的。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中、工作中、竞争中“输”确实比“赢”要多。在“输”的面前,只有百折不饶,越挫越奋,一个人才能取得真正的“赢”。输不起一定赢不起!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输得起?
首先要让孩子从小有正确的“输赢观”。要让孩子知道,有赢就有输,而且很多时候只有一个赢而有众多的输。凡事都要有“输”的准备,而不能仅仅有对“赢”的渴望,当然准备输,并不是服输。每个孩子要知道,不找出“输”的原因,不解决导致“输”的问题,永远不可能“赢”。
其次要让孩子从小就有“规则意识”。不论是游戏还是比赛,是输是赢要由规则说了算。输得起的孩子尊重规则,输不起的孩子埋怨规则。一个不守规则的孩子,不会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想办法找对策,除了怨天尤人就是无理取闹。让孩子有规则意识,父母即使在打球时“让球”、下棋时“让子”,也要规则在先。孩子要知道,情绪不能超越规则,规则面前无特权。
第三适当让孩子经历输感受输。输了,有挫败感,自然开心不起来。但父母必须清楚,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孩子抗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孩子眼前的开心,不让孩子经历输,必然的结果是在未来会遭遇更多的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