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解题”更重要的是“出题”

(2013-02-07 18:25:21)
标签:

春节

寒假

家庭作业

解题能力

出题目

分类: 家庭教育

怎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怎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答:能解题的孩子是好孩子,能考个好分数的学生是好学生。在“分数膜拜”的社会,这样的回答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能解题、能考试当然是好孩子,但还不能说是最好的孩子。最为优秀的孩子,不仅能“解题”,更能“出题”。所谓“出题”,就是说孩子在完成学校家庭布置的学习任务作业训练的前提下,还能自己给自己确立新的学习方向、自己给自己交代学习任务、自己给自己出题目,并且不断为此而努力。当自己的孩子能十分自觉完成大人交待的任务的时候,家长切不可忘乎所以,要知道还有比自己孩子更有竞争力的孩子的存在,他们同样能“解题”而且还能自己给自己“出题”。

寒假开始了,一些上学的孩子东游西逛无所事事。怎样没事做?他们总是会理直气壮地说当天的家庭作业做完了。他们也许真能解题,也真的解完了题,但他们把“学习”仅仅理解为“解题”,在他们的观念中解完了题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有太多的孩子,作业做完了,学习行为也就终止了。可见,一个只会“解题”而不会“出题”的孩子,学习是被动的,思维的对象是单一的,兴趣是狭窄的。他们可能在眼前的考试中胜出,但绝对不可能在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创新中实现真正的超越,学校课程知识的范围就是他们的人生边界,完成作业训练成了他们的人生理想。这样的孩子,只能当一个执行者,而不可能是一个决策者,因为他们不习惯出题目也出不了题目。读研究生当助手,走上社会当下属,这就是他们学习和生活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当不再有人给他们出题目的时候,他们也就不再会学习,不再会思考,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现实生活中,常有人抱怨,某某人当年读书怎么不如自己却当了官或者赚了钱。这可能有社会不公的因素,但也完全可能是因为自己只能“解题”而人家擅长“出题”。

今天的孩子“解题”已经够累了,还要“出题”,不更累吗?不会的。“出题”是自觉自愿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兴趣所在、愿意做的自然是不会累的。有的孩子英语学习遥遥领先于学校的进度,有的孩子自学了大学计算机理论,他们的成就让他们快活还来不及怎么还会感到累呢?由于自己在某方面有更深的造诣更渊博的知识,同时掌握有更多的学科方法和知识工具,当他们再去“解题”的时候,会变得更得心应手。所以真要让学生有“解题”的本领和能力,就不可以在“解题”辅导上下功夫,而应在孩子自我“出题”上多引导。

孩子给自己“出题”,有哪些题目可出呢?孩子乐于探索并有益于自身成长的领域都可以是自己“出题”的范围,由于年龄、特长、兴趣、家庭背景的不同,“出题”的形式、题目涉及的内容可以是无限丰富。稍加分析,可以得出五种基本的“出题”类型:一是学科拓展型,选择学校学习的一两门课程,加快进度,学得更多更深;二是兴趣驱动型,在自己感兴趣领域,例如写作、天文,多下功夫,确立自己的优势;三是项目研究型,经常选一些课题,例如春节来历、大气污染,通过搜集资料拓展知识,通过分析综合训练思维;四是技能操作型,在音乐、美术、体育方面选一方向,不断练习,陶冶性情,形成特长;五是公益服务型,通过对社区、弱势群体的服务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己的交往、工作、组织能力。不论何种“出题”类型,家长可以当参谋,但最终要由孩子“拍板”。

走好眼前的一步,孩子要能“解题”;要想走得更远,孩子还要能“出题”。如果满足于“解题”而不是“出题”,对孩子的期待越大带来的失望也可能越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