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学生知识基础更扎实吗?(访美笔记之二十一)

(2013-01-31 22:57:08)
标签:

中美学生比较

知识基础

因材施教

教材

教育评价

教育

分类: 边走边读

从官方到民间,从学者到百姓,从教师到学生,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共识:中国学生知识基础比美国学生扎实。信誓旦旦,铁板钉钉,其正确性不容人们再怀疑。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

此共识是怎样产生的?是比较研究的结果?还是仅仅是一种感觉?也确实有关于中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来自于研究者的主观感觉而非基于科学分析。坚持说中国学生知识基础更扎实,是因为他们有以下的理由:

美国教材没有有我们难;

美国学生学习时间没有我们长;

美国学生作业量没有我们大;

美国高考(SAT)数理化题目难度只相当于中国高一水平;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数学的难度还不及我们高考;

美国学生考试成绩普遍不及在美的中国留学生。

上述情况不能说不是事实,但据此就能说中国学生知识基础更扎实吗?从知识基础的平均水平上看可以这样说,但这也仅仅是所学的书本知识,更没有论及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问题是“平均水平”绝对不能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指标。中国教育百病缠身,我们都可以从“追求平均成绩”上寻找到原因。是“平均水平”的魔咒,让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特长、兴趣,让我们的教育失去了多元化、特色化、丰富化。“平均水平”,这样一个教育的罪魁祸首,本该赶尽杀绝,却被我们作为评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关键甚至是唯一的指标。连好坏都没搞清楚,甚至是在好坏颠倒的情况下,说自己更好,说自己的基础知识更扎实,这不滑稽可笑吗?

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但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同样多的知识;学校是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没必要让每个学生打下同样扎实的知识基础。作为研究型人才知识基础务必扎实,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公民而言不在于知识基础有多扎实而在于有谋生的本事。以数学为例,初中以上的知识对大多数人来讲一生当中几乎用不到,而对研究人员来讲没有扎实的数学知识那简直就是卫星要上天却没有了火箭。美国的教育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的人才对知识的不同需要,让普通劳动者少学数理化,让少数走研究道路的人才多学数理化。而中国的教育,不论是水管工,还是科学家,都要学同样的基础知识。孰优孰劣,一清二楚!面对培养的科学家像“水管工”、培养的水管工像“科学家”的事实,还有什么脸面说我们学生的知识基础比美国好?

美国的教育鼓励脱颖而出,鼓励剑走偏锋。美国的中小学教材难度确实不如我们,但对于肯学、乐学、能学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范围肯定不会局限于教材。如果对中美前二十名大学录取新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测试的话,我们恐怕就没有底气说我们一定比他们强了。至于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知识基础可以百分之百地说我们没有他们扎实。美国的一名博士生普遍要修十几门课程,我们的博士生基本上无课程可修。一定要说我们学生的知识基础比美国学生扎实,显然缺乏具体的科学分析。

中国教育当务之急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职业教育学术化,学术教育职业化”这样一套不伦不类的教育早应该抛弃了。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要求,笼而统之地说“知识基础扎实”并不能表明我们的教育有多好,更何况“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知识基础更扎实”的结论也并不符合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