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业的最大阻力来自异化的教育
(2012-10-10 22:09:39)
标签:
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异化的教育教育的异化创业率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教育为人”还是“人为教育”?这样简单明了的问题普通老百姓都清楚,奇怪的是搞教育的人却普遍不清楚。
近来在高职院校推进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事让我感到啼笑皆非。创业的大学生热情高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边在创办和经营企业,一边在学习积累创办和经营企业的知识。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可以说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没有比这更能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的激励方式。与非创业的同学相比,创业同学学习更自觉更主动,也更有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创业学生在这样的学做过程中,不仅取得了创业的成功,而且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寻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做人的尊严和责任感。然而,这样一种有效的促进人的进步的学习方式,却遭到了包括一些教育官员在内的教育工作者的指责和批评。说这样的培养方式,没能体现课程和专业的价值,教学的各环节不完整有失教学的规范。有人甚至歇斯底里地质疑:都这样搞,大学老师不可以下岗了吗?大学不可以关门了吗?他们关心的不是人,不是人的进步,而是专业、课程、考试的完整以及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和机构的存在。尽管他们口口声声“以学生为本”,但他们的骨子里头“教育不是为了学生”而是“学生为了教育”。在他们看来,课堂里学生在不在听讲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是不是给学生圈定复习范围让学生死记硬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在教室里的统一考试;学了专业能不能找到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学生在学专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教育不再为人”而是“人为了教育”。如此变态的灵魂,如果存在于普通的老师,受害的充其量还是一个班两个班的学生;如果存在于手握大权的官员或是参与大学教学评估的专家,那么受害面及杀伤力绝对不会亚于当年沙斯病毒的疯狂肆虐。
教是为了人的成长,教是手段,人的成长是目的。如果人成长了,也即目的达到了,教这一手段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可以不复存在了。耳熟能详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就反映了这样的教育本真。既然“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同理,“课程是为了不再要课程”、“考试是为了不再要考试”、“专业是为了不再需要专业”,甚至“教师也是为了不再需要教师”、“大学也是为了不再需要大学”。 让结果来决定手段,让目的来取舍手段,这不是什么高明的策略,无非是让教育回归真实、让教育回归有效、让教育回归常识。 创业同学既然实现了成长,那么人们还有什么理由胡搅蛮缠一定要让创业学生像别的学生一样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一定要像别的同学一样死记硬背去参加考试?
一个学校使出了浑身解数用尽了各种手段还达不到目的,那么这是一个草包学校;一个学校借助各种手段达到了目的,那么这是一个平庸学校;一个学校用最简便的手段达到了最大的目标,那么这个学校理所当然是一个卓越学校。这是每个人都会认同的观点,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不再关注目的的达成,人们关注的只是投入、形式、花架子。草包学校成了示范学校,卓越学校成了受冷落学校,这在教育异化的时代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了人的成长,人们发明了学校、课程、专业、考试这些手段。由于手段在达成目的时有着重要作用,有时候人们分不清何为教育手段何为教育目的。对于这种一时的目的与手段的颠倒、主体与对象的混淆,我也能表示理解。但对于创业已取得巨大成功的学生,还不断被要求去学习那些为就业做准备的课程,而且还经常以未修完规定的课程为由去恐吓去逼迫他们放弃创业,这就死活都不能让我理解。找不到工作的可以毕业,为他人解决了就业问题的创业学生却要被退学、被留级,如此教育滑稽可笑,但这却是今天的大学教育。
目的被手段绑架,结果屈服于过程,其必然的结果是教育的混乱和无效。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不是没有好的创业机会,不是没有好的创业指导老师,也不是没有好的产业支撑,而正是当下异化的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