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行榜的发布,总会引起一场骚动。有人认为大学排行榜纯粹就是瞎扯,不值得去关注。我可以肯定地说,越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对排行榜越是在意。我也认为大学排行榜有太多的不合理之处,硬要给大学排个队分个高低就像要给姚明刘翔区分谁的运动能力更强一样,总是难以让人信服。但是,话又得说回来,如果没有排行榜,那又用什么来认定大学?作为大学又该用什么来证明自己?
对大学的评价,当然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指标。但有多少指标是让人信服的?以教学效果为例,这是家长、考生、社会最为关心的。拿什么来让民众信服?有人一定会说,每四年都有一次由官方组织的教学成果奖评比,够权威了吧?是的,每四年都会产生一大批一二三等奖的教学成果。既要审阅文本又要答辩,既有专家参与又有领导把关,看上去是层层筛选做到了好中选优。然而,有哪一项成果是有影响力的?有哪一项成果是让人信服的?有哪一项成果贡献了新思想?有哪一项成果载入了史册?不要说校级省级成果,就是国家级成果,能让百姓认同吗?同行佩服吗?评奖中的认资排辈让广大教师“无心恋战”,评奖中的人际关系让人疏于“教育学”精于“关系学”。说不准奖项等级与教学水平成反必,而与搞关系水平成正比。对奖项“含金量”最不认同的,可能还不是百姓、同行,而是获奖者本人。靠一时一事的“公关”要想获得高等级的奖项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获奖者最能体会到长年累月“铺垫”的筋疲力尽,也最明白一年四季“公关”导致教学的荒芜。又以示范性院校建设为例,评上了示范性院校本应是最优秀的,但是,哪所示范性院校又起到了“示范”、“标杆”的作用呢?哪一所示范性院校除了自己认为是“示范”外还会得到谁的认可呢?有人说,示范性院校是“花钱示范”,是“形式主义示范”,是“弄虚作假示范”,是“搞关系示范”。这些话可能言过其实,但是示范性院校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质量上的“示范性”真让人不容易感觉到。相反,突击花钱,变着花样花钱,花不完钱发愁的样子,确实给人印象深刻。另外,示范性院校出的一些书、印发的资料、做的课题、开的会议,其本意一定是想尽一份“示范职责”,但老实说除了徒增二氧化碳排放外还真找不出还有别的什么用途。
看来,官方也并不代表权威,官方的排队也不能让人信服。民间的大学“排行榜”不尽合理,但相比较官方的所作所为,还是显得更客观。对于“排行榜”有意见的人,最好的办法,还是拿出自己的硬成绩。没有自己的一点硬通货的任何对“排行榜”的反击不仅自己心虚也不可能得到他人的附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