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培养学生的,大学的好坏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么简单的问题,当今的许多人,尤其是大学的官员、老师和学生却不知道。
当今大陆的一些大学,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更不知道要把自己的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教师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更不知道要让学生变成什么样的大学生;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学之所以会成为简直由一群梦游的人闲逛的场所,原因就在于当今大陆的许多大学没目标、没标准,自然也就没有了责任、没有了效果。
我的这一观点,肯定会遭到众多的人的批评。在这些人看来,大学在教学、科研、服务、硬件保障方面的目标是明确的,对于科研成果、生均仪器值、生师比、藏书量、教师职称结构等等方面都有具体目标和考核指标。是的,这些也是事实。但是我要问:有可测量的学生质量标准吗?有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真正评量吗?可以说,枝枝节节的标准都有了,而根本的标准却没有,这就是当今大陆高校的状况。
来台湾,我了解到,他们以往对高校的评价也像我们大陆今天对高校的评价,除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各项指标可谓面面俱到。但在今天,台湾对高校的评价,主要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情况成了大学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一转变,也就把高校教师的注意力从对自己的关心转到了对学生的关心上,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从含糊不清语焉不详的表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测量可评量的具体指标。在他们看来,学习成果是学习者所达成的重要成就,而且必须在课程结束后,可以明确地被验证出来,必须符合SMART(即明确Specific、可评量Measurable、可达成导向Attainable-Oriented、结果导向Results-Oriented、具有期限Time Bound)原则。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定量评价,是会有些困难。今天大陆高校之所以不去解决这些困难,并不是这些困难不能解决,而是人们不愿意解决。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得出,一所高校当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发展不负责的时候,其官员、教师会有多轻松、多快乐!举个例子,当今,多少大学生经过大学英语的学习,英语水平不升反降,而英语教师的工资奖金照拿、职称照评、职务照升。如果实施“学习成果”的量化评价,我可以肯定地说,许多英语教师都可以下岗。做法很简单,只要用毕业时测试的成绩(后测)与高考时的成绩(前测)进行比较即可。如此简单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因为各大学都达成了不负责任的默契。
大学对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好,社会对大学的怨言越来越多,原因就在于大学的追求与社会的期望相背。这样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让社会大众认可自己是一所好大学,就要让社会大众能看得见摸得着自己所培养的大学生的学习成果。

铭传大学是台湾地区第一所通过美国大学评鉴的大学。图为铭传大学桃园校区一角。

铭传大学台北校区图书馆

铭传大学台北校区的教学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