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践(访台日记之三)

标签:
道德教育台湾大学童子军军训实践科技大学教育 |
分类: 边走边读 |
来台湾让我感到惊讶的,不是他们的高楼、汽车、马路,而是台湾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公交车站上看不到拥挤,只有排着长长队伍的人群;各个公共场所的自动扶梯上,男女老少一律靠右站立,为了让赶路的人能在左侧快速上下;台北的地铁(捷运)也经常人挤人,但博爱座(残疾人、老年人专座)却总是空着;在台湾许多地方,房屋老旧街道狭窄,但一尘不染秩序井然……来过台湾的人,肯定会与我有同样的感觉。
是什么原因让台湾的民众有如此高的素质?这自然与地方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有关,但与学校教育也密切相关。就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大陆与台湾的学校并没有多大差别;但就道德教育成效而言,台湾的学校就要略胜一筹了。这种差距不是体现在道德知识、道德观念的普及教育上,而是体现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转化上。也即,大道理谁都知道,但相应的行为却并不一定人人都有。大陆的道德教育,就像一位不断唠叨的老太,不断重复着老幼皆知的道理。而台湾的道德教育,则像一位说一不二的军人,重在行为落实。
大陆学校,也是知道行为训练的重要,也会有一些专门的行为训练。例如,从小学到大学都会有军训。但是,这种训练往往是一阵风,短则一周,长则十天,行为还未转化为习惯便告结束。大陆学校的军训可以说都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而台湾学校中,让孩子从小就在童子军这种组织形式中,通过长年累月的户外、野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来培养一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文明有礼守纪的行为。没有行为的长期训练就不可能有道德教育的成效。
此次来台湾,主要考察台湾的高等教育。台湾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行为训练方面的重视丝毫不亚于对专业知识的教育。我不知道,台湾是否有“德育为先”的说法,但他们却扎扎实实在做着“德育为先”的事。不说大话,不呼口号,从自己的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在台湾的许多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打扫卫生、绿化养护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台湾的大学,通常只有不超过30%的大学生住校,但在有的学校凡住校就要统一起床出操。台湾明志科技大学,由企业家王永庆创办,要求全体学生住校,每天早上全体教师和学生一起晨跑,一年四季,擂打不动。校长刘祖华每天第一个出现在操场上,让爱睡懒觉的师生不敢有丝毫的拖延。刘校长告诉我,他们的学生在中小学的时候,学业成绩欠佳,学习自觉性不够,要让他们改变人生,就要从改变态度、改变行为开始。台湾明志科技大学的学生多次被人力银行、远见杂志、Cheers杂志评选为企业最爱毕业生,这是否与这样的行为训练有关呢?
台湾高校的教室不见纸屑,台湾高校寝室内同学共享的卫生间不闻异味。大陆的高校有比台湾高校更多的从事学生道德教育的组织、人员和课程,但却没有台湾高校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谁都知道答案,只是谁都不愿意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