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德培养不必远离名利(原创)

(2010-11-24 00:14:57)
标签:

精华博文

草根

教师

师德培养

名利

奉献

教育

分类: 教育杂论

自有师以来,崇高的师德修养一直是作为对教师的最高评价。不论你是学富五车,还是桃李灿烂,若没有令人交口称道的美好师德,那就算不得大师。

印象中最高尚的师德似乎总是包含了无私奉献、默默忍受、淡泊名利之类的精神,若一论起名和利来,那必定是俗了,远离了这个“德”字。弄得一般普通教师谈“师德”而惭愧,念名利而噤口。高尚的师德犹如雪山之上一朵青莲,冰清玉洁,高山仰止,可望之却不能及之。

师德培养真的要远离名利吗?

孔子七十二贤中有两个学生分别叫子路、子贡,俩人都特别爱做好事。子路救了别人家掉到河里的小孩。人家为表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就收而分食之。孔子高兴地说:“子路是个好学生啊!从此,在我们鲁国,救落水者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子贡也想做好事,他到楚国去,发现有被人贩子卖到当地的鲁国人,就自己掏腰包把人给赎回来了。按照鲁国的规矩,在别的国家的鲁国人被救回来之后,赎人的钱由国家负责,同时还要给做好事的人一笔奖励。子贡慷慨地说:“钱由我自己负担吧,奖励我也不要了。”孔子却说:“子贡是个不懂事的学生啊,从此我们国家从人贩子手中救出的鲁国人会越来越少了。”

这虽则只是个关于做好事的故事,可是与师德培养的道理却是相通,两者都关乎品德修养。孔子赞扬做了好事后接受报酬的子路,反批评不要奖励的子贡,原因是孔子看到了事情背后的社会效应,奉献而不取报酬固然令人敬佩,却不利于推广。倒是鼓励合理取得名利更易激起广泛的社会效仿热情。两相比较,与名利挂钩的见义勇为因其可操作可效仿而更具普通的意义。

师德培养亦是同理,如果倡导者把调子定得过高,要求广大教师远离名利,与世无争,将自己满腔热血化作烈火一团,燃烧青春点亮世界,抛弃名利,舍弃家庭,这种无私品德罩着炫目色彩的美丽的光环确实叫人仰视,但也确实令人生畏。如果民众对提倡的理想境界敬而远之,那么,你的蓝图再美好,你的宣传再曼妙,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永远只能是一块画在纸上的饼罢了,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我们的思想划作四个境界,明确指出,就现在的社会而言,绝大多数的人是处于人生的第三境界,即“名利境界”,这一点并不以人的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改变。如此说来,我们都是有名利心的,那些妄说自己绝对地抛弃了名利的人其实正是沽名钓誉者。教师也是凡人,其中又有多少人是能完全地抛却了名利的呢?即便偶有一两人如此,那他的精神能否推而广之呢?如不能普及,那这样的师德培养的意义又何在呢?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师大可不必不食人间烟火,物质和名誉该有还得有。一个当老师的,如若对工作尽心尽责,对学生爱心满怀,专心致志,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兢兢业业,便是具有了良好的师德修养。在做到了这些的基础上,争取正当的名利有何不可吗?对于这些一心工作,师德优良者,社会不仅要给予他们名和利,而且应当让他们名利双收,名利双丰。唯其如此,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崇尚师德,追求师德。倘如是,师德之花将遍开于我大江南北,一派郁郁生机便为时不远。

    与其带着大家空叫几声“献身”、“奉献”的口号,还不如引导广大教师实实在在地提升品德,修养身心,让老实干事的人获得真正的实惠。如有那么一天,脚踏实地做工作的人得了名利,那便是孩子们得了实惠,便是祖国的未来得了希望。到了那一天,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就真正和谐了。

    这才是师德培养的真谛所在。

                                                                  2010.11.24

(金色秋风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