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培养不必远离名利(原创)
(2010-11-24 00:14:57)
标签:
精华博文草根教师师德培养名利奉献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论 |
自有师以来,崇高的师德修养一直是作为对教师的最高评价。不论你是学富五车,还是桃李灿烂,若没有令人交口称道的美好师德,那就算不得大师。
印象中最高尚的师德似乎总是包含了无私奉献、默默忍受、淡泊名利之类的精神,若一论起名和利来,那必定是俗了,远离了这个“德”字。弄得一般普通教师谈“师德”而惭愧,念名利而噤口。高尚的师德犹如雪山之上一朵青莲,冰清玉洁,高山仰止,可望之却不能及之。
师德培养真的要远离名利吗?
孔子七十二贤中有两个学生分别叫子路、子贡,俩人都特别爱做好事。子路救了别人家掉到河里的小孩。人家为表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就收而分食之。孔子高兴地说:“子路是个好学生啊!从此,在我们鲁国,救落水者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子贡也想做好事,他到楚国去,发现有被人贩子卖到当地的鲁国人,就自己掏腰包把人给赎回来了。按照鲁国的规矩,在别的国家的鲁国人被救回来之后,赎人的钱由国家负责,同时还要给做好事的人一笔奖励。子贡慷慨地说:“钱由我自己负担吧,奖励我也不要了。”孔子却说:“子贡是个不懂事的学生啊,从此我们国家从人贩子手中救出的鲁国人会越来越少了。”
这虽则只是个关于做好事的故事,可是与师德培养的道理却是相通,两者都关乎品德修养。孔子赞扬做了好事后接受报酬的子路,反批评不要奖励的子贡,原因是孔子看到了事情背后的社会效应,奉献而不取报酬固然令人敬佩,却不利于推广。倒是鼓励合理取得名利更易激起广泛的社会效仿热情。两相比较,与名利挂钩的见义勇为因其可操作可效仿而更具普通的意义。
师德培养亦是同理,如果倡导者把调子定得过高,要求广大教师远离名利,与世无争,将自己满腔热血化作烈火一团,燃烧青春点亮世界,抛弃名利,舍弃家庭,这种无私品德罩着炫目色彩的美丽的光环确实叫人仰视,但也确实令人生畏。如果民众对提倡的理想境界敬而远之,那么,你的蓝图再美好,你的宣传再曼妙,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永远只能是一块画在纸上的饼罢了,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
(金色秋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