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宗春霞/本刊记者
“不要喝放在汽车里的瓶装水”,这是近年流传甚广的一则传言,诸多媒体纷纷报道,理由是塑料瓶在车内高温下会产生致癌物质。许多人对此观点深信不疑,对于遗忘在车内的瓶装水,宁可倒掉也绝不饮用。这种说法真的科学吗?
增塑剂无一检出
为验证这一说法的科学性,《食品指南》杂志联合搜狐健康频道,选取了市售10种瓶装水,每种2瓶,1瓶进行车内和车外暴晒实验,1瓶放在常温室内未经暴晒。随后委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对经暴晒和未经暴晒的水进行对照检测,看其中是否产生致癌物,以及菌落总数的变化。结果显示,瓶装水晒后并未产生任何致癌物质,菌落总数检测数值也未发生变化。《食品指南》杂志是国内首家通过权威检测数据击破这一流言的媒体,权威检测证明,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车主不必过于恐慌。
记者在超市中购买了最常见的10个品牌瓶装水(乐百氏、雀巢、屈臣氏、农夫山泉、统一、冰露、依云、昆仑山、娃哈哈)。为了解瓶装水暴晒后是否产生致癌物,实验先选取其中的乐百氏矿泉水,放在高温密闭的车厢中暴晒一周,并与未经暴晒的同品牌矿泉水一起,送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进行致癌物和菌落总数对照检测。结果显示,同品牌的2个瓶装水样本中均不含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等18种可能致癌的增塑剂均未检出。由此可见,高温暴晒并未使水瓶发生分解,水中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
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食品指南》记者将其他9种瓶装水放在高温密闭的车厢中暴晒一周后,再放在阳光下暴晒一周,后经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检测,9种瓶装水与同时购买的同品牌未经暴晒的产品一样,水中18种增塑剂均未检出。由此可见,将瓶装水放在高温的车厢内,并不会导致其中有害物质析出。
传言缘起
盛夏季节,汽车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内部空间形成温室效应,温度比室外高很多。很多人一上汽车就感觉热得受不了,有要被“蒸熟”的感觉。高温可能使盛放水的塑料瓶发生分解,甚至有专家指出其有致癌的可能。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丁雪佳曾表示,目前常见的矿泉水瓶90%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作,英文缩写为PET。在矿泉水瓶子下部标有三角形符号并且有“1”的字样,这种材料一次性使用是安全的。但是,这种材料不耐高温,超过70℃就会变形,有潜在的致癌物质乙基己基胺存在,在高温、光照等环境中会微量分解,但具体多少含量可以致癌,目前还没有定量分析。
此外,盛传瓶装水致癌的说法也可能来自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因为台湾塑化剂(台湾称增塑剂为塑化剂)事件,国人对塑料制品可能含有的增塑剂十分忌惮。据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专门研究增塑剂的主管李娜介绍,增塑剂被称为“环境荷尔蒙”,长期摄入会扰乱人体正常内分泌,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导致女性性早熟。2011年6月,卫生部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违法食品添加剂黑名单。这也加剧了人们对此类物质的恐惧心理。
国外也曾有类似传言。美国一位流行歌手谢莉·克罗曾在2006年参加脱口秀节目中提到自己和乳腺癌抗争的经历,并提醒人们不要喝加热后的塑料瓶里的水。随后,一封“放在汽车里的瓶装水有害妇女健康”的邮件便开始在美国盛传。邮件发送者自称消息源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但该校在随后的申明中否认了这一消息。谢莉·克罗也在个人网站上澄清喝瓶装水并不是她患病的原因,但这并没有阻止流言的快速传播。
车内温度没有想象的高
在炎热的夏季,汽车在太阳下暴晒,放在车内的瓶装水温度究竟有多高?这与气温、车辆颜色、车有无贴膜、车饰材质、水瓶放置位置等有一定关系,有专家称可能达到90℃。《食品指南》记者选取了悦动、卡罗拉、速腾、思域、君越等多款车型,在正午的露天停车场暴晒4小时后进行测试,实验时北京最高气温为36℃,天气晴朗,下午14:00左右时的地面温度45.6℃左右。经多次测定,车内温度一般在50℃-75℃之间,瓶装水温度则在40℃-65℃之间,并未达到有些专家号称的90℃,很多车型连70℃都很难达到。
在实验中,放在车前风挡玻璃的水瓶因为高温和阳光直射,部分出现轻微变形,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这个温度就发生分解。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后袁新婷表示,塑料是高分子材料,PET塑料瓶的耐热极限温度并不是70℃,温度导致的PET材料的结晶结构变化至少需要130℃以上。实验中出现的瓶子轻微变形,其实是加工中残留的内应力释放,不是微观结构上的破坏,也不存在塑料高分子的分解。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叶胜荣研究员也认为,PET的结构相当稳定,其融化温度超过250℃,要发生化学变化也至少要在100℃以上。汽车内显然达不到这样高的温度,热能和塑胶瓶两者遇在一起就会产生有毒物质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2007年6月7日,国际瓶装水协会(IBWA)曾发表“科学研究证明瓶装水容器在多种环境条件下都安全”的申明,并指出“目前尚无研究证明瓶装水容器在热环境(如高温汽车)中会析出任何可能导致乳腺癌或其它疾病的化学物质。那些病毒邮件和媒体传闻只是为了迷惑公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也在申明中表示,DEHA、双酚A等化学物质不会出现在瓶装水中,即使有析出物也是在安全范围之内。
另外,即使是考虑到塑料里残留的合成加工杂质,问题也不大。合格塑料瓶都要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3113-1991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型品卫生标准》,这个标准对水环境下60℃浸泡0.5小时浸出的可能存在的小分子物质含量做了限定,对正规厂家生产的PET瓶制品其残留很少,可能溶出的有害物质也极少,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避光放置 尽快喝完
从本次实验可以看出,饮用车内瓶装水致癌的说法并不可靠。除了“致癌说”之外,人们还担心车内的高温会加速水中细菌繁殖,造成卫生隐患。因此,《食品指南》还委托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对水中的菌落总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塑料瓶密封条件下,水中的微生物很难繁殖,10种瓶装水的菌落总数均在合格范围内,与未经暴晒的同品牌产品相比,菌落总数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水都没有开启,一旦瓶盖开启,哪怕只喝了一口,水中细菌都会快速繁殖,这些细菌最佳繁殖温度在37℃左右,因而夏天繁殖速度更快。专家提醒,不要重复使用瓶装水的塑料瓶,减少因老化和破损导致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溶出;为防止孳生致病菌,建议开启后的瓶装水最好在24小时内饮用。
车内存放饮料有妙招
虽然传闻被实验结果否定,但保存瓶装水仍应注意瓶身标注的适宜存放温度、保质期(一般在12至24个月)和“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等存放要求。车内前后挡风玻璃的地方最容易受太阳直射,这些位置不要摆放瓶装水或者饮料。
有些车主习惯将一箱饮料放在后备厢内,渴了就拿两瓶喝,喝完了再取。虽然后备厢并非由透明玻璃材质制成,相对放在车内其它位置,没有被太阳直射暴晒,是车内最不容易被加热的位置,但也要注意,饮料短期存放问题不大,但如果打算放几个月慢慢饮用,就违背了产品本身规定长期存放的先决条件。
为方便起见,可以在车里放瓶装水,以备不时之需,但应缩短储存时间并经常更换,避免出现变质,含糖饮料更是如此。在车内存放瓶装水可以选择不容易受暴晒的位置。根据不同的车型,可以分别将饮料放在变速器附近专门摆放饮料的地方、前排座位背面专门摆放饮料的杂物袋内,这些地方远离发动机且不被阳光直射。
此外,还可以在超市购买内层带锡箔涂层的保温袋,使用成本也就几十元。可以将瓶装水先装进保温袋,然后放在后备厢,因为隔热材料的作用,可以阻隔袋内瓶装水温度升高,这样放置的瓶装水比直接放在后备厢内的水温度低不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