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庶的经历看他的功名之心
(2009-05-03 02:40:49)
标签:
功名老母徐庶杂谈 |
分类: 散文杂谈 |
文/虎伯
本文不是考证历史的文章,只就《三国演义》中有关徐庶的表现有感而发,不去考证挖掘历史真象是否如此,读者仅当是我随便聊聊可矣。
0、引子:起于缘份
刘备原来也是挺自负的,这一点好象一直被他的“德仁”所掩盖。他第一次碰到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告诉他“未得其人耳”,这时自负的刘备是不承认的,他列举了文有谁谁谁,武有谁谁谁,他觉得他这样就可以打天下了。等到水镜先生告诉他,这几个“武”还行,但“文”却远远不行的时候,他感触很大。是啊,当他知道自己一直混不出个名堂的原因是没有高手为他策划时,他能不急吗?因此他“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
就在这时,注意,是这当儿,而不是第二天或者以后,有一个人差点和他撞了个满怀。这个人就是徐庶,一个怀“王佐之才”的人物。在刘备因想人才想得睡不着的时候,不小心听到水镜先生正在接待这么个人才,他肯定是心里突突直跳的。可以说,徐庶和刘备是很有“缘”的。
按现在流行的话说,他们有缘但是否又有份呢?“缘”是天定的,而“份”则可以理解是人为的。
我们就来看看徐庶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和谁才有那个“份”。
1、功名心切,错投主子
大家知道,读书人的聪明不仅仅常在战场上发挥他们的才能,往往首先把他们的水平用在策划自己上面。人才是要让人求的,而不能是主动求于人。求人就太掉价了,他会被主子看不起的。这方面,诸葛亮的千方百计非让刘备登门三次不可可说发挥到极至。而徐庶呢,肯定也懂得这个道理,但由于求功名心切,就没有按照常理出牌了,“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因主动去拜访应聘,结果的“不能用”成了必然,他只好垂头丧气的回来求教老师了。以徐庶之聪明,又会主动去见刘表,只能理解为他功名之心太切而操之过急而已。
水镜老师告诉他“英雄豪杰,只在眼前,公自不识耳。”由于刚刚经历一个惨痛教训,他没有急忙忙把宿在隔壁的刘备叫起来说我要辅佐你,只表示“先生之言是也。”就飘然而去。这除了他不想重蹈覆辙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恐怕不能忽视。那就是,去刘备集团应聘,是否就是最理想的选择呢?我们相信,这时的徐庶,不敢马上做决定了。以他们这些读书人的性格,因为确实掌握了一些本领,都有些自负,动辄自比谁谁谁的,他们有一条准则,就是不能屈就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才。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还有如孙权、曹操等集团的实力大大超过刘备集团,不能不让人有所考虑。如果平庸之人被刘表这种小公司拒绝,或许会变得更加自卑。但对有抱负的人来说,反而更激发了他们膨胀的自负心理:哼,走着瞧,等到大集团聘用我,你才知道失去我是你一生最大的错误!
2、瞄上跳板,改名出山
一心想求取功名的徐庶到底还是耐不住的。正当刘备因听了世外高人的指点回城以后,思才若渴而不得其人。“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
明眼人一看就会知道,这明显是一个自我包装好了要来应聘的人。但正因想要招聘人才想得快要发疯的刘备却不愿往这方面去想,反而大喜迎了上去。(以后要是有谁要到某公司应聘而又没有十足的把握,大可请一个“水镜先生”先去“铺垫”一下,必有特效。――呵呵,说笑一下。)
然而,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应聘”或者“招聘”。说不普通,就是这到底是“应聘”还是“招聘”说不清楚。要说是徐庶(他这时化名单福)主动应聘,那该是来接受刘备面试的。但刘备由于心理作怪,只听徐庶自我表演唱了一首歌就“待为上宾。”反而是徐庶掉过头来对刘备进行一次严酷的“面试”:
单福曰:“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玄德曰:“已应之矣。”遂具言跃檀溪之事。福曰:“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某有一法可禳。”玄德曰:“愿闻禳法。”福曰:“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徐庶担心刘备会不会也象刘表那样徒有虚名,怕自己又错走弯路而影响功名仕途,他使用了这块试金石。这一面试的结果,刘备可以说得了个满分:
玄德闻言变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当徐庶挑明是“故以此言相试耳。”可以说,双方都非常满意,两个有缘人马上就将成为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了。
但满腹经纶的徐庶没有就此罢休,他要把“取功名”的方针贯彻到底。员工的等级太多,你要把我放在哪个位置呢?“文员”离“功名”甚远,“经理”也不是我想要的。于是,徐庶最后努力的招数就是最行之有效的“马屁功”:他特意朗诵了一首早已准备好的“民谣”:“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这一招果然奏效,“玄德乃拜单福为军师,调练本部人马。”原来,他要的是这董事长一人之下的“总经理”头衔。
但这里面其实徐庶还让人留下一个疑问:自读书而被视为有“王佐之才”之后名字一直使用徐庶或元直(表字)的他,为什么这时要改名“单福”呢?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担心万一又投错主人,有辱自己的名声,改了名,到时寻个方便,一溜烟走人,有利于抹杀这一段不光彩经历;二是,尽管投的也是明主,若是发现另有高枝可攀,马上可以用原名跳将过去,同样是为了有利于抹杀这一段不光彩经历。
事实证明,后来徐庶确实另攀了高枝,只是,人家已经知道了他的改名游戏而没有介意而已。
3、心甘情愿,自投罗网
徐庶到刘备处不久,以“火烧新野”一役震动天下,特别是震动了战事对手曹营,震动到了曹操的心。曹操当然知道挖到对手的人才就是壮大自己同时削弱对手,于是采用程昱之计,“使人赚其母至许昌”,徐庶就这样“被骗”至曹营。
说是被骗,恐怕有些勉强。当司马徽一听说徐庶之事,马上说:“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 在这里司马徽也不是如天神一样知天知地所以敢做出断言,他是有根据的,司马徽的根据就是“徐母最贤”。别人尚且知其母,自己是儿子难道就不了解母亲吗?除非是个傻子。但徐庶显然不是傻子,那么就只有一个解释:他是故意“落入虎口”的。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曹操代表的是正规军,而那时的刘备充其量只是个军阀而已。如果他能到曹操那里就职,那他就是“朝庭命官”,这难道不是一般读书人的理想吗?
如果说,对这一节的疑问还可以用一般人说的因其老母被执而“方寸乱矣”,也就是不及细想而疏忽来解释的话,那么,另一个因素还是不好理解。
这另一个因素还是徐庶老母被囚之事。以徐庶的才智,不可能不了解曹操的为人和可能作出这样的举动。因为在当时,以绑架家属为要挟来网罗人才是司空见惯的事,一般人都可以预见得到,何况是徐庶呢。我们当然不能说徐庶是故意使老母被抓,但至少可以看出,他是不担心老母被抓的。因为他打心眼里就没有自断曹操那条通天之路。
但是,老母被抓就一定要离开刘备事曹吗?“忠孝不能两全”,是那个时代人人皆知的矛盾,徐庶当然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两者哪个比较重要,谁也说不清楚。如果这两边的天平是如此平衡的话,我们谁也没有理由要求徐庶在紧要关头选择“孝”或者选择“忠”,但事实是,徐庶选择了“孝”,我们是不是要考虑是什么东西让徐庶心中的“孝”这边增加了哪怕是一点点的砝码?答案显然还是那引人的功名。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事实过程中起作用的,本来就不仅仅是“忠”“孝”两个砝码。徐庶如果没去曹营,那么他仅仅是忠而不孝,他一去曹营,就不仅仅是孝而不忠,而是孝而不忠加事奸!(曹操之作为奸贼,是整部《三国演义》的共识,何况在此之前口口声声要找“明主”的徐庶呢?他在提到曹操赚取他老母时也说“奸计”。)为什么明知其奸还要“事”之呢?还是那个解不开的心结:功名。
众位也不要因徐庶对曹操“不设一谋”就以为没有“事奸”,因为这句话只是徐庶掩人耳目而已。首先,他对刘备作此承诺,只是为了安慰一下刘备,以便更容易脱身。等到以后那是“各事其主”,我要出多少谋你管得着么?这种例子在三国就比比皆是。其次,他后来确实基本上也是“不设一谋”,乃是因为曹操仍然没有给他所期望的官位,是因为他心存不满而不愿设谋,而不是因曹操之奸。
4、宁为鸡首,不为凤尾
徐庶之不留在刘备身边,还有原因的。第一,前面说过,是因为刘备不够强大,而徐庶确非“池中之物”;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徐庶在刘备心目中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也许有人会说,就算徐庶确有如此之重的功名心,他也不一定要离开刘备呀,象诸葛亮,人家不也位极人臣么?徐庶先于诸葛亮投效刘备,有他就不一定要有诸葛亮嘛。
我们说,这倒不是徐庶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源于水镜最初对刘备的推荐。由于水镜先生着重介绍的是“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以至于后来刘备一看到有些奇特的人就说:“莫非卧龙、凤雏乎?”颇有神经质的感觉。相信徐庶在事刘这一段时间内,应该不止一次听到主公说这句话,或者以其他方式表露这种心理状态。徐庶知道这主子耿耿于怀的是“卧龙凤雏”,也决不会放弃寻找这两个人。而一旦找到这两个人或者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他徐庶肯定是要排名在后面的。徐庶不甘心呐!所以,冒再大的险他也要离开刘备。
5、忍辱负重,仕途无望
徐庶的才能,是丝毫不可以小看的。曹营中的高手可以说比比皆是,超一流谋士也有好多,可是在后来的庞统献连环计之时却可以瞒过曹营的所有人,而唯独瞒不过他徐庶一个。
统拜别,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諕得庞统魂飞魄散。
说这话的人正是徐庶,真正令人佩服不已。十年寒窗(恐怕远远不止),修得经天纬地之才,为的就是发挥于用人之际。可是,我们的徐庶,怀有满腹才学不去发挥,却甘愿“不设一谋”而混迹于曹营,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曹操把徐庶拉到曹营之后,却只字不提徐庶的任职问题,也没有派什么任务给他掌管,也就是说徐庶到曹营后丝毫没有赚到一官半职,他的梦想破灭了。但是,经过曲曲折折才终于来到曹营的徐庶,不甘心就此失去这个好机会,于是耐着性子等了下来,梦想着有朝一日被曹操重用起来。在曹操没有器重他的时间里,他“履行”着“不设一谋”的承诺,百无聊赖地打发着寂寞的生活。
面对害死自己母亲的主子,这个出名的孝子也没有如假书信说的“徐图归耕故园”,而能够如此“忍辱负重”地苟且偷生于曹营,其一心为功名的心理已昭然若揭。
6、结尾:黯然离去
但是,时间没有为徐庶带来什么。日子一天天过去,徐庶也一天比一天焦急起来,最后终于完全失望了,所以才在凤雏去曹营献连环计之时对着凤雏道破了天机,并以此为契机,让凤雏为他出计恋恋不舍地逃离了曹营。
徐庶按照凤雏所授的密计,散播了“西凉造反”的谣言,并主动请缨要带兵平乱,满怀矛盾地离开了曹营,从此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