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曲岭上故事多

(2009-05-04 01:41:00)
标签:

九曲岭

故事

凉亭

翰林

杂谈

分类: 随行随想

文/虎伯

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童年回忆,而且,回忆中也往往都有外婆。这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情结,外婆情结。我也没有逃脱出这个情结,小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外婆来了,最向往的莫过于到外婆家做客。

然而,外婆家离我们太远了,远得不是平常的几里路,妈妈告诉我们,到外婆家有三埠路。三埠,换算起来,相当于15公里,但根据我长大以后重走这段路算起来,应该不下于20公里,20公里崎岖不平的山路。

我第一次走这段路,给别人留下了许多惊奇,而我自己却几乎没留下什么记忆。因为那时我虚岁才六岁,家人惊异于我这么小竟能顺利走完这段路,而我也因年纪太小而记忆朦胧,只依稀记得那时母亲因手上长疮无法劳作,我“保护”母亲到外婆家休养几日。至于路上的过程,在我心中几成空白,只知道从头到尾走的都是石头路。

我一直惊诧于一条这么长的石头路,而且听大人说,这条路叫做“翰林路”。为什么叫翰林路呢?原来,是因为古时候在外婆家的隔壁村出了个翰林,这条路是他建的,所以就叫翰林路。

这个翰林叫做赖翰顒,生于南靖刈竹村(那时属平和县),是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进士,后来在翰林院任职,家乡人称他“赖翰林”。有一次赖翰林要回家省亲,因从山城(现在的县城)开始就都是泥土路,不好走,所以他出资建了一条从山城到家乡的石头路,头尾有六埠之长。我们家正好在翰林路的中间段,到那头是三埠,到这头也是三埠。

之所以到现在还对这条路记忆犹新,是因为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有光屁股秀才的故事,有傻大个的故事,有土地爷怕翰林的故事,等等等等,说也说不完。

印象较深的是我十岁那年,因家乡的复式学校只有到初小三年级,爸妈要把我送到外婆家去读四年级。那一天,我自然是说不出的兴奋。爸爸要送我前去,顺便也带上弟弟一起。

那天没出太阳,正是赶路的好天气。出发后,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头路,听着爸爸给我们讲着各路段的传说故事,走了将近一小时,到达大岭村。道路是从村边穿过的,爸爸指着前面说,你们知道接下来我们该往哪个方向走吗?我抬头望去,曲曲折折的石路通往一座大山,拐向森林中去。而这座大山是必须仰头再仰头才能看到顶峰的,在山的顶峰处有个如笔架一般的凹状,那种山顶的缺角我们叫做“山隙”。我突然心里一惊:难道……?我不敢想象,也不敢猜测。因为这座山是在我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峰顶的,每天太阳就是从那个山隙下山的。小时候我其实一直把那个地方当作天边,天天晚上太阳就是跑到山那一边的天外去睡觉的。

我和弟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同时对老爸摇摇头,表示我们不知道从哪走。没想到,爸爸告诉我们,我们就是要爬上这座山,从山顶那个隙过去。从山脚到山顶总共有九个大拐弯,所以这石头岭就叫九曲岭。当时我真有点怀疑:我们真的有办法征服这座大山吗?弟弟也是满脸的疑虑。爸爸好象看出我们的心思,就指着我说,其实没什么可怕,你六岁时就走过了呢。想想也是,我六岁就走过了,却连什么困难都没有记住,应该也不是什么难的,弟弟也已经八岁了不是?

再往前走,道路还是很平坦,有时要走好几步才有一坎(上一个台阶),我和弟弟笑了起来。加上刚才爸爸已经为我们解除了恐惧心理,我们两个竟然蹦蹦跳跳起来:哈哈,这就是传说中的九曲岭,有什么希奇的!爸爸马上制止我们的行为,他说,一定要不紧不慢的走,否则一会儿就会走不动了,我们这才正经的走起路来。

果然,接下来的路就一步陡似一步,走了三四字久(五分钟为一字),我们就满头大汗了,我和弟弟数到了四个拐弯,可爸爸说,这些顺顺的弯都不算,我们还没走到一个弯呢。我们一下受到打击,就问:那我们有走九曲岭的一半了吗?爸爸说,最多五份走了一份。我们更加没有信心了,一下子觉得累了许多,就提议就地休息一下,爸爸指着远处一个较平缓地带说,再坚持一下,走到那凉亭再休息。我们两个小孩就咬紧牙关奔向前去,跑到凉亭已经快要瘫下来了。

说是凉亭,我一点也看不出什么是凉亭,那时我也不知道凉亭是什么概念,只看到路两旁的灌木丛里有些残垣断壁,也不去想许多,就在路中间坐了下来。

紧绷了那么久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下来,这是多么惬意的事。虽然今天雾气很浓,地面有些湿,可我们管不了那么多了,甚至躺了下来,听着爸爸继续给我们讲走路的道理。他说,象刚才我们那样快速的奔走,最容易使人疲劳,全程都得不紧不慢的走才行,而且,走得气喘吁吁也不能马上坐下,要站着等呼吸平稳一些才能坐下来,再者,休息不能太久,坐一会儿就得起步再走,否则久了反而会更不想起来,等等。说着,就又赶我们起步了。

继续走了几分钟,果然就有个急急的弯,好在爸爸也说,这个是有算数的。可我们已经毫无先前的虎虎生气了,一直牵挂着什么时候才能爬上那高高的山顶。

爸爸为了给我们提提神,分散我们的疲劳,就又给我们讲起了故事。说以前有个大个子,到山城买了两个大水缸,一路挑到太阳偏西,在这个地方坐下来休息,当他要再起身前行时,不小心让绳子脱出扁担,一只水缸顺着路旁滚了下去,一直滚了很久才听不到声音。我们听了就顺着路边望下去,确实是很高很高的万丈深坑。爸爸继续说,这大个子一下子傻了:两个水缸可以成一担,这一个水缸可哪有办法抱呀?思来想去,毫无办法,一生气,挥起扁担把那只水缸打碎了。之后大个子气呼呼的坐下来继续休息,可他越想越不甘心,好端端的水缸让他挑了那么远,到这里竟然滚落山去,真受气!又想到刚才似乎听得水缸滚落时没有撞破之声,就顺着山坡下山去寻找。等摸索到山脚,果然看见那只水缸完好无损的躺在坑底。他一下惊喜万分,一边惊奇着滚了那么远水缸竟没破裂,一边二话没说就抱起来往上爬,历尽千辛万苦,水缸终于被他抱了上来。他气喘吁吁的看着这只特别争气的水缸,又开始懊悔起来:刚才咋就要把那只水缸生气的打破呢?否则现在不是刚好成一担吗?可如今……唉!没办法,抱是抱不回去了,于是他挥起扁担,一下又把这只水缸砸破了。

我们俩听得哈哈大笑,直笑那人真是个十足的傻子。

可是笑归笑,路还是要走的。接下来的路越来越陡,每走一步都觉得要花很大气力。每每我和弟弟要休息时,爸爸总是鼓励我们再坚持一会儿。到后来,道路的折弯密集了许多,路面更是陡了不少。我们累得口干舌燥,两脚发软,多希望能坐下来休息啊!可爸爸坚持不让我们坐下,怕我们一坐下来就不愿爬起来了。实在难忍了就让我们小站一会,然后继续前行。今天算是天公作美,一点点的毛毛细雨,总比出太阳要好得多。

拖着铅一样重的脚步,我们终于数完了九个曲折。一听到爸爸也确认了九弯已过,我们高兴万分,刚要欢呼,却发现石路还是陡陡地向上盘旋延伸,一眼望不到头!信心本来已被浑身的极度疲劳消磨殆尽,现在更是被茫茫前景打击得支离破碎、一点不留。我们坚决要求坐下来,甚至于已经要坐下了。这次爸爸没有象之前的苦口婆心劝阻,反而爽快的默许了。

我们坐在灌木底下呼呼喘气,爸爸虽然也是疲惫,还是继续讲起故事来。他说以前有个外地人挑着竹子要过九曲岭,走到这里已经累得实在不行,又不知道再上去还有多远才能到达山顶。这时恰好看到有个老人在路边砍柴,他就对着老人喊:“哎!老货仔,从这到山顶还有多远呀?”老人看了看他说:“九弯过一凸,佫行要遐久。”久,闽南话与“凸”同韵,“遐久”可以说象刚才走的那么久,也可以是“一会儿”的意思。但连起来说,更象是说,九弯走过了还凸出一段,再走的话还要象下面走的那么久。这外地人一听说还要那么久,一下泄了气,心想太阳已经下山了,走到半夜也走不过这座山。于是挑着竹子折了回去,到山下的大岭村投宿。第二天,早早起床,准备了一个大大的饭包,一步步走到这里,就停下来吃饭包,吃饱后振作一下精神,继续登上剩下的路程。

说到这里,爸爸对我们说:“好了,我们也该继续向上了。”我们极不甘愿地懒洋洋起身,挂念着还没结束的故事,边慢慢往上走边催爸爸讲下去。爸爸一反前面的故事节奏,慢吞吞地说,这个外地人呀,一边想着前面的辛苦路程,一边一步一步往上攀登,还时不时向上观望,希望快点能够望见山顶。爸爸讲着故事的时候,好象学着那人观望的动作,我们也顺着他的动作向上望去,呀!一股亮光显现眼前,豁然开朗处,分明已是山顶!我俩开心的欢呼起来,一下忘掉了自己的疲惫,也忘掉了不能快跑的告诫,三步并作两步,一下冲到山顶。

当然,老爸不会忘记继续教育我们,那外地人因为没有礼貌的一个“哎”,就换来了多少的麻烦,我们仿佛觉得,那个人现在还挑着担子在那儿艰苦的向上攀登。

我们到达山顶时的喜悦,不仅仅是因为登上了这座高峰,还因为一到达山顶,前面竟然是艳阳高照!真是一个世界两重天啊。回望后面,白雾濛濛,就象那山凹是一口大锅,正在煮着开水,一团团的雾气向上蒸腾,蔚为壮观。但我们无暇欣赏,向着光明前景信步走去。

 

从那以后,我便常常走这条翰林铺就的九曲岭,除了老爸,有时是舅舅带我,有时外公带我,有时外婆带我。不同的人,都对我讲着许多的故事,有些故事基本相同,但更多的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我心里,翰林路上的九曲岭,就是一部厚厚的故事集,或者说,是一处取之不尽的故事宝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