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期及物设计我们请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科智库电子音像出版社策划编辑杨轩老师,请她来谈谈好的图片对一本书籍来说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
用图,为产品增色
对一本以文字为主的书来说,图片的作用不可小觑。无论装帧还是内容,我们借助图(包括画)来表现主题,传达更丰富的信息,以及带来更生动的阅读体验。
选一张好图做封面
一次,某小编拿着刚出版的《归去来兮》,说:“这一看封面就知道是你们部门的书,你们的书,每本书的设计都符合书的主题和氛围,感觉是量身定做的,放在别的书上就不合适。”想来,这的确是我们的产品在设计上区别于社内色彩斑斓的“甲骨文”系列、辨识度极高的各种“皮书”,以及高冷范学术著作的特点。
而这种量身定做式的封面,取决于构图、色彩、字体等各种要素,但更大程度上是靠一张精挑细选的主图来实现的。安排好一张能恰如其分地传达主题的图,一本书的设计就成功了一大半。
《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在它成为现在的样子之前,设计师尝试了好几个方案。直到作者的朋友提供了一张他拍摄于1979年的黑白照片。站在海边遥望的“渺小”背影,清晰的海波纹,苍茫且略带悲伤的氛围,跟书的主题一拍即合!
裸脊的使用,与护封构成强烈反差的专色内封,封面字体和线条的设计,也使书籍在视觉上和翻阅上具有较高的舒适度。
《简素:日本文化的根本》,封面也比较耐看。可能有人认为它太素了,不够抓眼,但这种低调和克制的风格,恰好符合书的主题。主图选择了埴轮,即日本早期的土偶,造型质朴,表情单纯。作者在一开始便提到,埴轮是最能体现日本式简素精神的艺术。而书的主要内容立足于日本的传统文化,有年代感的图像也与之契合。
内封是安藤忠雄的建筑代表作住吉的长屋,也是简素风格的典型案例,设计师在用它做封面时巧妙地将立式建筑横放过来,非常有趣。
《庭园之心:造园家眼中的日本十大名园》,作者重森千青认为,日本庭园的终极特色是石组之美,相应的,封面也选择了龙安寺石庭的一个石组表现鲜明的日本庭园特色。
《日本历史的谜底》和《日本文明的谜底》,封面主图和封底图均选自歌川广重的浮世绘,色彩明艳,描绘江户时期的日本风貌。
《趣民国》,封面主图是民国时期南京的街景,封面文字间穿插两个彩色的民国人物形象做点缀,内封是一张民国时期的老明信片。
《耐心比天赋更重要》,一个很漂亮很温暖的封面,原图是一个小女孩在荡彩虹秋千,设计师做了恰当的剪裁和效果处理。
《潇洒的智慧:诗禅画意金刚经》,香炉前的红衣和尚,是作者万峰山人的作品,两道墨痕,是设计师的手笔。内封是作者的一幅山水。设计意境空灵超脱。
内容:用图片增加
信息量和调整阅读节奏
在以文字为主的内容中加入图片,也是我们产品的特点。内版书,我们尽量要求作者提供文字的同时提供配图;外版书,则尽量在编辑的时候配图。图能给人更直观的感受,传达更丰富的信息,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缓解文字阅读的疲劳感。
前面提到的《简素》,日文原书是没有图的,西泠印社的第一版中文版也是纯文字的,但我们在做的时候,作者、编辑、设计师一起,找了150多幅高质量的图片,涉及作者述及的各个方面,有的还做了彩插,阅读体验一下子就提高了。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2014年我们的一本小书《奢侈的理由:每个时尚大牌都有很多传奇》,现在还在卖,而且销量不错。作者给的稿子也是没有图的,内文中的产品和店面图全部是美术部的摄影师和孙总通过各种途径拍摄的。图片放在扉页、每篇的开篇和结尾,起到点睛的作用。
《巴黎的重生》,文字中后加入了作者新画的手绘图。
当然,图文书对印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彩插的色彩,黑白图的深浅,都需要很好地把握,这给出版部的同事增加了工作量,几乎每本书都要去盯印。
但是,一本“提不起兴趣”的书,和一本“看起来还不错”的书,也许只差了几幅图的距离。
喜欢本文请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图片和文字来源于及物设计,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