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该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正如费老所言“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费先生所说的“乡土社会”概念,成为一代学人关注和思索社会问题的起点。长久以来,中国的乡土社会特征一直以它传统的面貌挺立于社会发展的基础面上,绵延不绝。乡土社会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生产,以己为中心、家庭为本位的差序格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礼求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共同体。
时光荏苒,费老写作《乡土中国》已过近八十年,但是研究中国的广大乡村,费老的《乡土中国》依旧是一本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书。在费老写作《乡土中国》近八十年后的今天,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但书中的诸多论点依旧是振聋发聩,费老勾勒出的那个乡土中国仍未消逝。如果说乡土代表了传统的话,那混凝土就是一股现代化的力量,正在席卷整个中国,正在侵蚀这个乡土的中国。
可以说,近代的国人是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责任走到今天的。我们对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比任何一个民族都渴望和向往。而中国的现代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的综合过程,是伴随着以消灭乡村为基点的人为过程。这样潜在的逻辑就是,城市、现代化是文明的,乡村是愚昧和落后的,是需要被现代文明改造的。这样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问题被单独提出并加以解决。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一个“非农化”的过程,有人提出:“两亿多农民彻底‘离乡离土’转移进入城市是解决‘三农’困局唯一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甚至有人认为:“农民的市民化是城市化的实质和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现代世界的主题就是‘消灭农民’”。但解决了“人地比”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真的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今,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状态。在农村,青砖绿瓦的乡土建筑逐渐被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小楼所取代。从乡土到混凝土,是一个漫长而又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地质运动一样,威力巨大,不可避免,时间漫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抓住时代的脉络,紧跟时代,再幸运一点,还可以对时代推波助澜一下。从乡土到混凝土,这是中国正在走的路,毫无疑问,混凝土都绝对不是终点,但若我们想走向远方,至少要先到达这一站。正如哲人所言“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从何处来,现在在哪里,往哪里去?”
“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目前我国仍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正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积极迈进的农业大国。但是,真正以土地为生,从事传统耕作农业劳作的人已经很少了。近些年来,农民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膨胀和流动性的加强,对于农民工数量上的激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许多生于乡土、长于乡土的人,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土生活,而是情愿怀揣着对美好优越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告别父母甚至妻儿,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这已经成为影响当下中国现代化的一股积极力量。
中国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尽管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国人大多还是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性的表现。同时在时代大变革下,中国的乡村和乡土正发生难以预知的变化。土地流失、人口流失、乡愁失落、留守儿童、老人赡养等问题层出不穷,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话题。
今天,乡村文化正在逐步萎缩,尤其是城市文化不断地对乡村文化进行干涉、对比、竞争、较量、侵入,使得乡村文化逐步陷入了弱势、困惑、迷茫之中。乡村对于自我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也在逐步地消逝。然而如果我们将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并且超越城乡对立的逻辑来看,那么大量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消失,是乡村独特性的丧失,也是乡村未来发展潜力的巨大损失。因此我们也看到,包括贵州遵义新蒲新区对当地沙滩村的复兴,全国范围内,都在试图通过乡村再造的方式,试图重振这些传统文化。
很显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乡土中国的现状。
重识乡土中国,是基于城市化、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尤其是新消费时代激活的乡村综合价值,需要换位思考和重新发现乡村价值。广大农村地区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而且是一个有价值的存在,尤其是消费潜力巨大,这样必须对乡村价值有一个全新的发现和认知,站在城市和乡村互动的立场和“生态文明”的高度,进一步找寻如何让乡村价值和城市需求进一步高度契合,实现供给侧改革在农村的巨大发展和实现。
重识乡土中国,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待乡村。乡村不是落后的、不是愚昧的,农民不是自私的,他们有文明和理性的一面,需要政府善加引导和社会多方关注,从而最终走上共同致富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拉后腿。
重识乡土中国,需要重新发现乡土的变迁和现状。多年来,由于广大乡村发展迅速,导致一些学者和官员对广大乡村的价值,缺乏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认知,乡村现状被严重低估,导致了有关“三农”政策和相关制度出现了系统性偏差。这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源配置的错位,还使乡村创造生态财富等方面的功能受到了严重削弱。这些观念需要加以更正。
重识乡土中国,需要找寻每一个人内心中的故乡和乡愁。富起来的中国需要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打造自己的中国品牌和中国形象。很多大城市市民到了周末,选择到郊区,寻找农家院,寻找新鲜的空气,远离城市的烦嚣,但是对于农村大家停留在过客之中,仅仅是需要的时候才去关注,而不是去帮助他们变得更好,台湾民宿运动就是很好的城市表达和乡村表达的结合体。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放弃“坐而论道”的姿态,投入到无限广阔的农村田野里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重试乡土中国,还需要重建乡村的文化认同和自信。构筑乡村文化的新认同,不能寄望于对乡村文化的“格式化”后植入外来文化,而一定要立足于传统本位来实现乡村文化现代化。需要重新激活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例如“沙滩文化”“阳明文化”等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中寻找现代的智慧源泉,以在地教育的形式对乡村教育进行再思考,重新接续乡村文脉,重建乡村文化认同与自信,为乡村人提供清晰可辨的文化坐标与气质,最终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文化动力源泉。
唯有重新发现,方能洞察本质,进而启示未来。“重识乡土中国”是方塘智库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进行的基于乡村变革的新型城镇化专题研究的产品成果,致力于通过全球化、互联网、城市化、技术革新、资本入场等多重时代背景下,多维度、宽视野、系统性求解中国乡村变革的未来。
“城市中国丛书”之《重识乡土中国》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以当前的城市化为背景,站在重新发现乡村价值的角度,对乡村的经济发展、乡村的文化价值再发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并对目前城市化背景之下乡村发展的可能性和乡村文明的延续进行探索。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目前乡村经济状况和经济结构的分析,并结合政策热点和国外经验,对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第二部分是分析目前乡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思路;第三部分是对乡村民生的问题的深度分析;第四部分是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探讨,并结合贵州“沙滩文化”,对乡村精神的复兴寄予希望;第五部分是对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