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之称的来历与演变

(2015-10-16 14:59:09)
标签:

杂谈

      台湾,地处我国东南海域,与大陆山水相连、息息相关。清代历次编修的《台湾府志》,均以其地属禹贡“扬州之域”为开端。自古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湾的称谓有十几种之多。其中汉代以前的名称,多为后人依据古籍的描述推断。

    连横《台湾通史》认为,《列子·汤问》所称“渤海之东”五山中的“岱舆”“员峤”即台湾,因两山名组合的“岱员”与台湾“音实似”;战国《山海经》中的“彫(雕)题国”被视为今之台湾,因晋代郭璞描述其人“面黥涅画体为鳞采”与台湾土著居民的文身相似;《史记》中,徐福向秦始皇奏称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其中“瀛洲”被看作台湾的古称。

     自汉代起,台湾被历代正史赋予如下名称:汉代称作“东鳀”;三国吴始称“夷洲”;隋改称“流求国”;元写作“琉球”“瑠球”“留求”;南宋称“毗舍耶国”。明代,大陆与台湾的交往空前繁荣,先称之区别于“大琉球”(今冲绳群岛)的“小琉球”,后称之“东番”。

       随着闽南等处移民东渡垦殖渐增,台湾与大陆船只往来频繁的几个海港声名日盛,其名称既特指局部地区又泛指台湾全岛,如西南海滨的“大员”(亦作“台员”,在今台南市)、北部的“北港”“鸡笼”(今“基隆”)及“小东岛”。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称其“东都”,其子郑经继位后改称“东宁”。凡此种种,最终被全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的“大(台)员”取代,逐渐统一为依闽南话改用谐音字而形成的“台湾”。

    台湾岛的“大员”之称,最早见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的陈第《东番记》。随后,同时代的周婴《远游篇·东番记》将其写作“台员”,而“台”“大”在闽南话中同音。也在这一时期,“大(台)员”进而演变为“台湾”:清《蓉洲文稿》称,明“万历年间,海寇颜思齐据有其地,郑芝龙附之,始称台湾”;明万历末年(公元1620年前后),“台湾”之称出现在中央政府公文中。

    关于“台湾”的来历及含义,历来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查考。例如,清《台湾县志》称“荷兰入北港,筑城以居,因称台湾”,“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海滨沙环水曲曰湾,泊舟处概谓之‘湾’”。连横《台湾通史》称其“拘泥文字,以为附会之说”,认为“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为不祥,乃改今名”。 

    至于历史上外国对台湾岛的惯用称谓“福摩萨”(Formosa),一译“福尔摩沙”,来历的一般说法如连横《台湾通史》所述:明“万历初,有葡萄牙船航东海,途过台湾之北,自外望之,山岳如画,树木青葱,名曰科摩沙,译言美丽。是为欧人发见台湾之始”。其具体时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1996年版)认作“明万历十八年(西元1590年)”。以后,占据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沿用这一称谓,直至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从特指一隅到泛指全岛,历时80余年,终于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成为国家赋予的地方行政建制名称——郑成功子孙被施琅所率清军击败,统一后的台湾设为福建省“台湾府”。二百年过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建立“台湾省”。当代的“台湾”为一统称,涵盖地理概念有别的三类区域,即台湾岛、台湾省及台湾地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