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筑应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2009-07-23 10:36:19)
标签:
城市建筑现代生活方式中国城市发展史现代城市建设传统文化中华财经 |
分类: 社会经济 |
2009年7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发展史》首发式暨中国城市史与现代城市建设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中国城市发展史》,并对中国城市史与现代城市建设进行了研讨,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中国城市发展史》指出,中国的城市及其深层的构造,都凝聚、体现着中国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就在其中得到了丰富生动的体现。中西的城市建筑由于“天人合一”、“天人二分”哲学思想的差异,构成了两大发展体系。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伦理规范,以及以伦理为“准宗教”的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在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邃的哲学境界:
——无论建筑群体与个体,中国城市建筑的平面布局,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尤其在宫殿、坛庙、陵寝与民居建筑上,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仿佛是冷峻的理性精神在大地上留下的轨迹。而西方的建筑,则不注重群体配合,强调得只是单个建筑物风格和个性的充分张扬。
——中国建筑文化的理性更多的是强调礼(伦理规范、实用理性)与乐(首先诉诸于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它一般没有西方宗教建筑文化那样的神秘与迷狂,也一般地排斥如西方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风格那样的迷乱意绪。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具有以伦理(实践理性)代宗教、宗教伦理化的情感方式。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国城市建筑风格以“和谐”之美为艺术基调,努力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取得了恰如其分的谐调,体现的是建筑与自然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思想,反映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就是山水与建筑的交映成趣,而西方传统建筑在造型上尤其体现了与自然相互对立与抗衡的态度,其造型元素都是纯然人工趣味的几何形式,建筑与自然之间是二元对立的,城市具有十分明显的城市轮廓线。
——与淡于宗教相对应,中国城市建筑历来不求长存,木质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城市建筑的基本模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强烈的变化,而西方建筑则强调抵御自然力的销蚀,以石头作为传统建筑的基本材料,并在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快速多变,表现为突变式、跳跃式的前进。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平面纵深发展的群体组合形式,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西方建筑着力于竖直方向的发展,向下凿挖地下室,向上则几乎没有遏制地发展,体现的是对上界——天堂的向往。
——中国建筑空间观念更多追求阳中阴与阴中阳的建筑空间格局,强调于阴与阳的交汇与贯通。西方传统建筑则往往截然划分开室内与室外的空间界限,比如,英国人和一些北欧民族长期不知道在墙上开凿窗户。
《中国城市发展史》指出,面对全球文化和文化趋同的挑战,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已成为中国城市建筑发展中不容回避的现实。对待传统建筑文化,不但要重视静态的历史文物保护,而且必须重视动态的文化更新和发展。因此,应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探索传统建筑哲学与现代建筑、传统技术与现代功能、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把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会进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据悉,《中国城市发展史》由傅崇兰教授带领白晨曦、曹文明、黄志宏、李倩等四位博士耗时五年完成。全书近百万字,包括引论——中国城市史与中华文明、中国城市演变史、城市居住史、城市建筑史、城市广场史等五部分。该书多角度、深层次地刻画中国五千年城市发展的宏伟壮观历程,提炼中国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个性,并就城市的社会本质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新的探索,对中西城市文化的演变、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梳理和比较研究,以期挖掘城市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