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不考语文的思维很短路!
(2010-01-25 02:25:19)
标签:
上海高校自主招生语文就业学科发展母语中国教育 |
分类: 杂议杂评 |
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多时候却十分“短路”。高校自主招生的路子刚刚开始摸索,上海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就因为不考语文的问题招来非议,“六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对于这种作法,有许多教师和专家都称之为“学科歧视”,并直接把矛头对准了“高校自主招生”这样一种新的形式上。但笔者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思维短路的表现,但这种短路的思维方式由来已久,恰恰是“高校自主招生”这样的新形式才让我们发现了教育的一个老毛病,表露出我们的教育思维的概念不清、道理不明!
1、 高校的招生思维尚不如一些家长的认识明理!
对于此次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的解释,上海高校招生办的老师似乎振振有辞——“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其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该老师还辩解道:“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
这位老师的解释一定代表了校方的意见,但道理却如此地不清楚:第一、这番话言下之意是语文是种基础学科,所以不在这次自主招考之列——但问题是同样必考的数学和英语也是基础学科啊,为什么它们就要必考?第二、这位老师先肯定语文“不是不重要”,然后再说取消考它是怕“考太多给考生带来负担”——奇怪呀,怕给考生带来负担你什么都不考呀,为什么要在这么多学科中独取消负担,比如你取消同样“不是不重要”的数学和英语如何?第三就更可笑,英语有利于学科发展(请注意,不是外语利于学科发展)——那就是说语文其实不利于学科发展或是语文对学科发展没什么帮助,那你凭什么还说它“不是不重要”呢?干脆从小就取消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招考现场的一位学生家长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为什么英语是文理科学生必考的,而语文不是呢,不都是语言吗?”——仅此一句话,就证明了这位家长其实见识比那位招办老师都要高!英语随你怎么说,它都只是一门语言,我们常年把英语当作“知识”来学,本身就是很滑稽的一件事!
有的事情讲道理也许很多人听不进,但换个角度想一下就会明白:如果英国、美国这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的大学会不会因为“查阅外文资料”的原因强调学生必须要把法语、日语或中文作为知识来考核掌握,而对自己的母语无需关注呢?——显然这是种让人笑掉大牙的短路思维!
不错,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认同的交流语言的确对查阅学术资料、学术交流很有用。但请注意,它的核心作用还原剂“交流”,它还是一种语言!我们的高校生倘成为了人才,查阅外文资料和学科研究后是要为谁服务的?——当然还是自己的祖国!那么,你学成以后,倘母语没学好,如何把你所学向十多亿的中国亲人表述呢?要不还用英语表述给老外听?拜托,人家有母语是英语的人,表述难道不比你强吗?
到高校学知识,原是要为祖国服务的,也要为中国人服务。现在却放弃母语,倘学成后不能表述成中文,这样的人才对“学科发展”又有多少利呢?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培养不出人才?——用这种短路的思维答一下: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会用母语来表达了!
2、 不考语文与“高校自主招生”无关!
其实,本来考不考语文根本就与“高校自主招生无关”。有人担心高校自主招生后,高校的自主会有很多偏颇,比如此次的不考语文就是一个佐证。但高校自主招生本身就是要从高校的需求入手的,考什么是人家高校的事,倘这样考出来的学生最后成不了人才,倒楣的不止是学生,高校的声誉同样会大受影响。比如这次的不考语文,倘以后真因为不重视语文培养出无法为中国服务的人才来,无法融入中国的社会,那自然规律最终会惩罚高校,人们选择它的比例也会降低,它和它错误的作法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
可中国往往不喜欢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来看问题,总是喜欢聪明地在事前就武断地进行干扰。还用了“学科歧视”等帽子来直接否定高校的自主招生。但真正的问题是:如果真的是“学科歧视”等原因导致高校不考试语文,那么你把高校招生的考试科目中加上了语文就能让高校不存在“学科歧视”了吗?——当然不是!到头来还不是走走形式,考了语文,但最终还是不重视语文,那样还不是不能保证能培养出一群真正为中国服务的学生来!学生语文和母语方面的天生残缺还是无法解决!
中国的学生一定要学好语文——这个道理就如同“美国人一定得懂英语”一样的正确!可我们整个教育的环境却不这样认为。无论是不愿考语文的高校,还是对不考语文感到忧心忡忡的人士,其实本质都是一样:企图用一场考试来解决一切!应试教育弊端吼了多少年,到了所谓的“自主招生”的尝试上还是用考试来解决的——这正的是体现公平的吗?就如同参加“自主招生”的很多考生一样,他们发出“为什么不考语文”的疑问时最原始的思想还是:“本来语文可以给我的总成绩拉分……”
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其实本来不算什么——如果是因为要考专业,为“减轻考生负担”不考基础学科本来也可——但同是基础科的英语和数学也就不必要考;倘认为基础学科重要,那语文就应该和英语及数学一样必考!
这不是“高校自主招生”这个方式本身的问题,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思维还在短路,我们根本不清楚我们要怎么选拔培养人才以及中国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3、中国高校教育轻视语文和母语的现象由来已久!
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本身折射出来的是整个高校教育思维的短路。我们的高校还真正不明白所培养的人才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中国的——这个问题却恰恰是由于“高校自主招生”这样一种有别于高考的新尝试才让我们发现的中国教育的大忌!
以前高考都要考语文的,所以我们往往误认为我们很重视语文。其实真正的情况却是,高考的语文仅仅成为了一种拉总分的摆设。真正在高校里,语文是不被重视的,尤其在理工科大学里,语文往往是作为选修课甚至于根本就没有的。原因只怕和前文所说的那位招办老师的“解释”是一样的。而中国大学毕业生之于社会的通病却很明显:不适应中国的社会,不会用中国的方式表达或运用所学的知识——这,就是轻视语文所带来的后果!
高校教育最终是要服务于国家的。中国教育轻视语文的现象由来已久,但之前一直被高考现象所蒙蔽着,直到出现了“高校自主招生”这一新生事物后才一下子展露出来。如果我们的高校不能培养出能为中国服务的人才,那再能查阅多少外文资料、再有多少的学术研究又有多大的作用呢?
因此,以笔者管见,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本身是一种多年形成的中国式高校的短路思维,这个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过去一直在困扰我们人才培养体系的老毛病。恰恰是由于有了“高校自主招生”这样一种新的尝试,才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所以,我们的棍子用不着打向“高校自主招生”这样一种新的尝试和摸索,倒应该给“高校自主招生”以时间,让高校真正能通过社会和市场的检验来发现这样做的弊端,从而为了高校自己的声誉和学生的前途来修正自己的思维,真正为中国教育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