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博物馆,应该缩短距离感

(2011-05-09 22:41:55)
标签:

杂谈

国家博物馆,应该缩短距离感

 

来北京很多次了,也经常在这儿过年

一直想去参观国家博物馆,以前叫历史博物馆或革命博物馆

前几次都碰到大修,只有去看其他博物馆,也都不错

比如首都博物馆、军博、观复、电影、晋商博物馆等

这一次是专门奔着国家博物馆来的

有收获也有失望,与想象中的有差距

与国内其他博物馆差不多的是,出了特展外

人数并不多,而且外国人数反而不少

本来是兴冲冲去的,期望值很高

但一排队就让人烦躁(其实里面人并不多)

时间长,节奏安排不妥

关键是大门口维持秩序的人素质太差

都是招的一些社会闲杂人等(可能是成本因素)

穿着的制服一看就很低档,西装下面穿着球鞋

在栏杆内外穿来穿去

在排队过程中,还有人拿着票插队进去

国家博物馆外面很壮观,经典的苏式建筑,50年代的典范

里面经维修之后很现代,可以说是非常现代

去的时候有五大展:陶瓷、青铜器、文艺复兴、复兴之路

还有就是潘天寿、李可染、黄胄画展

陶瓷没什么重器,青铜器看到了司母戊大方鼎(原来的名字)

确实震撼,还有其他一些代表作品,主要出土于河南、安徽

文艺复兴以雕塑和油画为主

经典作品最重要的特征是,高雅的简洁和宁静的伟大

展示了那一期间欧洲贵族的奢华和审美情趣

复兴之路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代,全景展示国家发展历程

东西很多,个人感觉有点碎,串联不够流畅和释放

有些地方显得局促,有些地方显得繁复

总体感觉还是不错,尤其是一些雕塑和历史物料

让人很有感触,外国人也看得很认真,也不知道他们看懂了没

最有收获的是三位大师的画作

那天幸运的是刚好碰到北大艺术学院在现场教学

基本后半段的参观都跟着他们了

老师讲的很不错,在大师的件件代表作前

讲起来更有激情,参观的人也越围越多,都成了学生

听了差不多40多分钟,技法讲的很多

我最自己在参观过程中最大的体会是大师的精神

本来在我看来,文人都是讲灵性、悟性、艺术修养的

没想到我最后感受到的是精神,行万里路(大师的共同点)

潘天寿的“学无古人,法无一可”

李可染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黄胄的“必攻不守”

让我感受的是一种“李云龙式”进攻历程

搞艺术都是先要进去,入古,有些更强调高古

处处有出处,有清晰的师从脉络

然后是通过学识、修养、技法再从古法而出

出是很难的,出来了又独辟蹊径就是大家

三位都很强悍,潘天寿构图很大胆,如“井”字型构图

李可染用色很出众如:层林尽染等

这让我想起了黄宾虹"墨团团里面黑团团,黑团团里面天地宽"

黄胄的很多作品时代气息很浓,其代表作"驴"倒并不多

从一点进去到五点出来,逛的很累

总体感觉作为国家博物馆,常规展出的“重器”太少

感受不到国家级,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

品类应该更多,陶瓷、青铜器、书画、玉器、明清家私、杂项

等常规的都应该有所涉及,只是每次东西不一样

还有就是互动不足,找不到讲解员

有讲解器卖,但说不清楚

里面卖纪念品的很多,但休息的地方太少

应该像购物中心一样设一些休闲空间,更多一些舒适感

体验和普及的互动更是没有,都是千篇一律的陈设

这与国外的博物馆仍有差距

希望国家博物管也有亲民性,让人来了还想来

来了不感到累,而且收获还很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