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短信,我是不读的
(2009-10-04 11:03: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闲敲棋子落灯花 |
每每过节,手机短信的提示音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只是这些短信的内容,只看个开头就让人兴味索然。慢慢地成了习惯,只看发件人即可。
我们大可以想像,大家是如何按下转发加群发的键,把那些自己都未必知道内容的祝福送到每个朋友手机上的。
我无意忽视和怠慢朋友的问候与祝福,相反,我曾经非常热衷于在每一个节日里给朋友们发信息。不同的节日,不同的朋友,认真而努力地措辞。只可惜大多数地回复者,无论面对我怎样的语气心情,都是那样的千篇一律,面无表情。我早已经厌倦了那些诸如“运气追着你,美事跟着你,金钱贴着你——”、“八月十五不送礼,发条短信祝福你”,顺口溜加八股一般徒有形式毫无真情实感的段子,像一个饶舌的相声演员在卖弄嘴皮子。即使那些段子写得异常精彩,也只像是一位学生抄袭的作文,抄得再好,也无法赢得感动和高分。又哪里值得珍惜。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是要跟朋友写信和寄贺卡的。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没可以寄或者愿意寄那古董的人,太多的朋友是电话也懒得打一个的。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际关系处于“一毛钱”状态。因为打个电话彼此或者会支支吾吾尴尬得无话可说,长期不联系又有点弃之可惜过意不去。所以很多人是刚刚值一条短信的。遗憾的是这一条短信也要假手于人,毫无感情含量。
于是我想起了那个“千里送鹅毛”的典故,这样的傻瓜足以让现代人笑掉大牙。我又仔细回忆了一下自己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个哥哥在外面当兵,一个月挣几十块钱。他到学校来看我,给我买了一个塑料桶和一把衣架,我过生日的时候他在信封里面塞了二十块钱给我。这个哥哥现在已经是很有钱的人了,可我们之间最浓厚的兄妹情谊,却只停留在十年以前。
站在“家书抵万金”的年代里遥望现代,该是如何地羡慕与向往如此的便捷。可谁又曾明白,我是多么地怀念那简单的真诚和与朴实。我们得到的东西越来越优越,抛弃的东西越来越珍贵。
我不会用一条短信来衡量朋友的人品,但却会用它来区分一个人的性情和品位。愿意自己书写出最朴拙心愿的人,哪怕他永远只会说“——快乐!”,我也在心底里把他当作亲人一般拥抱。
以前有个笑话,是说过节送礼的。最开始送出去的东西几经周折,又被人送回来了。现在转发信息的人也太有可能遇到这种事,不知道七转八折,收到一条和自己发出去的完全相同的信息,或者有马虎的人,连别人加上去的“某某恭祝”都没来得及改,会不会感到几分滑稽与讽刺。
总有一些事一些人,是无法以方便和省事为标准的,我固执地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