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画录四题

(2023-04-28 16:10:01)
标签:

情感

文化

星座

分类: 散文随笔

观画录四题

 

原载《厦门文学》2022年第十一期

漓江版2022散文年选

画禅

 

许子智,厦门人氏,笔名一了。一了一看就是个佛名,许子智学佛又画佛,是个佛画师。许子智画佛不为名不为利,只为长养禅,只为心自在,只为平心气,只为长智慧。

画佛是许子智人生的一种方式。

手起笔落,禅意佛心,就在一笔一画间蕴藏。

许子智画佛有几类,一类是真画佛,画禅院,画僧人。画禅院庄严肃穆、高深莫测。许子智特别用深厚的笔墨,渲染禅院的这种氛围,增加了凝重感,有一种雄浑感,使人敬而膜拜之情顿生又使人顿生敬畏之心。许子智画僧人也是厚重深沉。此等僧人并非佛中闲汉,似乎他们深负人间的疾苦,漫漫旅途,踽踽独行,风雪漫天,没有回望;有僧人面千仞壁修行似乎并不奇怪,端坐于千仞崖之上修行,时有堕崖之危才觉苦行的深重。是许子智忍心抑或是修行之人的狠心,画纸上的一笔一画其实都是画者内心世界的外化,许子智与佛合一,身居世间,又与天合一、人佛合一、天人合一,世界无常态,生命有担当,学佛并非逃避现实,学佛是在正视现实是在改变现实是在顺应现实。

这一类的画,许子智画得很情感,画得很投入,他好像就是画中之佛。

许子智说:“佛陀主张活在当下,平和地与每一个人相处,顺应自然地处理每一件事情。”《心经》说:“心无障碍,无挠碍故,无有恐怖。”

所以,比之于许子智凝重的笔墨,许子智画一些古代仕女,笔墨轻松,人物或嗔或痴,天真烂漫,甚觉可爱。亭台楼阁,芭蕉叶雨,是禅的另一境界,此境界脱离人间烟火,无一杂物,无一俗务,轻罗小扇扑流萤。明朝深巷卖杏花。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满架书海一院香,兼葭秋水,何等境界,佛称净界。此等境界将一切苦难屏蔽于身后,心生欢喜,无比快活。

与此等仕女画类似的还有一些市井画。两三古代仕人散坐石上,喝酒者喝酒,钓鱼者钓鱼,散步者散步,画上题字:“有得快活就快活没得快活就拉倒”,“今日无鱼乎”,更有一傻乎乎的胖书生眯眼瞧天,傻傻地问:“今日无雨乎?”这不是鲁迅笔下“今天天气哈哈哈”的应酬与无聊,也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这些仕人画比之于仕女画似乎更注入些生活的内容,更有现实的味道,但体现的依然佛禅的状态,依然是入世出世的精神。这种精神佛道合一,既有佛之禅心也有道的无为。许子智画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好像是随意画来,并非刻意经营。正因为这样的随心应手,才更能体现许子智的绘画能力,体现许子智艺术观念的多样性和他念禅的双重性。念禅的双重性与艺术观念的多样情性互为因果,促使许子智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许子智也画山,也画村庄风物,此等画作跟禅修好像没什么多少关系,其实关系大着呢。真正的禅就是大山。许多禅僧都喜欢住进深山。大诗人王维更是把山读得禅机处处。有人说,王维住山,佛性无处不在。山河大地全露法身大山不语,大山默默承受一切,这就是大佛。大山承受一切又点醒一切又化开一切,千变万化又不离其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有同。山是禅的宗,许子智画山,画出的就是这个意。禅也藏在平常百姓家,燕子来时春社,参差百万人家。一面墙一扇窗也凝聚着多少人间的智慧,多少人间的悲欢。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是佛间的悲欣还是人间的悲欣呢?

跟前者相比,许子智画村庄风物,画得理性,很有形式感,没有悲欣,没有苦痛,没有欢喜。这种平静正是他学佛的修养所得。如果说他画佛像是刚刚进入佛门,心气还很重,那么这些村庄画则是他佛门的顺应了,这些画首先就是修持就是觉悟,其次才是技艺。换句话说,没有禅的修养,光有技艺,没办法画出佛的画。许子智修持专一,画法多样,他的艺术思维既矛盾又统一。

绘画跟做人一样,修心重要。绘画修心,才能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维系,才能在画面上传达人生的正能量。

一了并非百了。

    许子智自称喜欢琴音箫声,游山游水,品茗赏酒,栖身所在号为“天风阁”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出世又入世呀。

 

闽南古民居画

 

 

    几年前,陈山山在七彩艺文会馆举办画展,这是他第一次出山。

七彩艺文会馆目前我在管理,我认识的美术界人士也不算少,可若不是因了此次展出,陈山山我是名也不识,人也不见。陈山山真是深居简出,名不经传,业界认识他的人不多,更别说业界之外了。

    此次见山山,一壮年汉子,却是一羞涩内敛之人。外表腼腆,见人呐呐不敢言;二是内心自卑,竟以为画不如人,不能面世。据山山友言,若非友人一再促成,山山画作不知藏于闺阁几何。画甫一展出,观者络绎,叫好声不断。山山这才面露春色,有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之状。

    据友人言,山山不擅外交,故每日伏案作画不止,每年过完正月初一,初二便上画室开工,堪比愚公移山,每日挖山不止。一日一画,经年竟积八九十幅,且幅幅见功力,幅幅是精彩。所画闽南(泉州)古厝,红墙黑瓦,旧者则旧矣,破者则破矣;明则明矣,暗则暗矣,或乱草丛生或市井杂象,真我乡土,真我闽南也,叫人徒生乡情徒生亲切或竟暗含泪水。我等一生皆居家乡,尚能引出如此情怀,若是久居他乡之乡人,肯定情溢满怀更甚者多也。见山山画,如无动于衷,除非铁人或无情无意之人。

    山山师兄传敏大师说,山山的闽南古民居水墨画,或是适应了大众审美情趣,远离现实社会干扰,追求精神满足与解脱。

    为其人,若非对家乡有真情意,不能画出对家乡真感觉。流于一般的山水画作,是常见的事。

    遂想起贾平凹说画。贾平凹说其购买画册大都懒得翻动,大都蒙尘,中国画已使其麻木。如此国画,大同大异,抄来袭去,鲜有动人之作。目睹画坛,皆平庸不堪又貌似热闹非凡,贾氏终不耐烦,极盼一画坛天才出现。我等亦有贾氏心情。山山出现,虽非天才再生,亦可亮一缕阳光乎?

    窃思,画作与写作一样,创新终须题材,终须技法,终须情份,终须理解,终须胸怀。缺一不可。山山虽非大画家,但终为泉州画家树一榜样。

    据说他出道之时,尚非任何艺术协会成员,更无任何艺术封号。其毕业于鹭江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于一国营广告公司就职,因得罪公司领导,被公司领导无故叫停,此后四处打工维生。曾数次报告主管部门要求复职,部门领导批示:此属历史陈账,几任局长均无法解决,我等亦不能解决。

    山山愤激,无话可说,只让幽他一默:待日后出书,将此批示作序言。

    我以为可亦不可,自己人生自己控制,岂能他人摆布。

    惜人生不能如画之唯美,山山历经挫折,画当更美。

 

群山作画录

 

    何群山不知做何营生,虽接触频繁,疑为天外来客。

    知其每日画画,日画两幅,写生有之,临摹有之。写生以积累素材,临摹以历练技法。写生则戴一斗笠,提一画夹,背一洞箫,游走于俚巷街头,似一初入城市之乡间村民,东张西望,令人生疑;临摹则于地板铺一毡布,将四尺全宣摊于布上,双边压镇木,毡布边亦置一陈墨盒,另置两小盘于旁桌上,一盘放少许水一盘作调色盘,所临画家册页亦放于毡上。无论写生无论临摹,群山均提一丈二长笔,人立提笔而画,似老农挥锄。蘸墨一下,沾水一下,调墨一下,直画直笔枯,或又枯笔几下,然后重复。有时靠桌画,画于兴处,群山竟爬至桌上跣足顶笠,不管不顾,竟自挥毫。画至倦处,竟抽出洞箫,呜呜两下,旁人还不知其吹何曲,又将箫藏入袋内,莫名其妙。有此表演功夫,群山竟为人所喜。

    群山专注。画画时旁人进出均不管,有时人围而观之,口中便念念有词,皆为书画理论之大全,听者形如呆木者有之,对答如流者鲜罕之。

    一日又谈,突问:书画家胸怀于哪笔哪画中体现或云笔画如何体现画家胸怀又那笔那画体现中国文化?问得旁人膛目结舌,结结巴巴。此等深奥问题,确与人为难,可见群山顽皮之处。

    后知群山并非戏言,笔墨竟可体现中国之文化。如笔枯者阳,笔湿着阴;笔硬者阳,笔软者阴;枯中有湿者,阴阳中和,谓之中庸。比如画山,必一山为高,一山为矮,此亦阴阳,此为阴阳互补,阴阳互动。又有粗细,又有深浅,又有浓淡。此理为许多画画者不解也。其妻曰:群山多对人言,画人须多读文史哲,不读只能做画匠。并自诩腰间挂一“已判死刑”印章,若有人请其评画,便持此章盖之。私下以为,群山此举,未免残忍。好在并未施行。

    群山画粗犷雄浑,说是学陈子庄,皆着大笔墨,有大气势。至于所言胸怀,在于笔墨,更在于其对画作之处置方式。以其理论,盖印画押之时,即画作寿终正寝之日,即遭枪斃也亦即宣告此画之死亡。故群山画毕之后,均不急于签字画押,随处丢置一房,或期其起死回生也。

 

吃茶去

 

  画者,从心出也。山水亦然,花鸟亦然,人物亦然。拙画者画形,善画者画心。造化有神有韵,这其中之美感,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
  近日得洪志雄君画人几幅,几可以为真画。
  画为罗汉造像。志雄君将众罗汉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或一人一组置于几个画面。背景或高山流水或松风海涛或草木岩石,天人一体,人为天造,天为人设,浑然无隙。
  观画,仿佛远离世间,又仿佛世间烟火缭绕缠绵。众罗汉于山水胜景中听泉谈经、煮茗论道弈棋,实为世间少有之乐趣,又佛味十足,其中两幅与茶有关的画面,更传达深深禅味。禅中公案,有许多吃茶篇章,志雄君很形象地用画表达出来。
  茶的公案确实很有意思。
  赵州和尚问两位刚到的僧人:“你以前到禅院来过吗?”一僧答:“没有。”赵州吩咐:“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你以前来过吗?”“来过。”赵州又说:“吃茶去。”院主问:“师长,对没有来过的人,请他喝茶去倒也可以,可为什么来过的人也去吃茶?”赵州和尚喊:“院主。”院主马上应诺:“在!”赵州和尚接着说:“吃茶去!”
  其实,无论志雄君画画,还是读志雄君画都是“吃茶去”,志雄君在此组画中,无论煮茗论道弈棋,还是听泉谈经,都可读成“吃茶去”,我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吃茶去”。当然,这样理解恐怕有违于禅的高深本意,因为禅是无解的。可禅也非无中生有,志雄君画亦非虚无缥缈。
  茶是一种人间味道,自古以来皆言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打水取薪,煮水沏茶,供于佛施于人自己也喝上一口,室内有花有香,山间松风明月流水,人人都可以在此找到心灵的家园。世俗烦躁,功名利禄缠心,鸡毛蒜皮撩人,且可一声“吃茶去”也。
  有一首诗写道:浦风萧萧,春花谢了,红叶隐了,一片静寂,仿佛回到了本原。这晚秋的景色正同茶味相通。另一首诗的大意是:只要见到深山雪野里萌生的小草,你就会感到花香鸟语的春天在你眼前大放光彩。志雄君之画,确实努力营造出如此高深之意境。
  国画大师黄宾虹曾有高论:“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
  出世又入世,入俗又绝俗。画亦绝俗,人亦绝俗,和尚喊一声:志雄君,吃茶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间有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