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坚持跑步两年后的供能结构调整尝试及效果

标签:
体育杂谈 |
分类: 春之娱 |
跑者:坚持跑步两年后的供能结构调整尝试及效果
坚持跑步超过两年了。
有两个不尽人意的感觉:
一是提速较慢。总觉得遇到某种瓶颈制约,但自己又找不到这个那个瓶颈。
二是减肥停滞。尽管跑量增加、锻炼强度增加,还刻意减肥,但体重还是保持稳定超过一年。显然不是“减肥平台期”可以解释。
鉴于以上情况,4月23日—5月4日,我开展了一次跑步供能结构调整尝试,现将做法及结果记录如下:
第一,开始控制跑步心率。大原则是训练时把最大心率控制在180—年龄的范围之内。据《耐力、无伤、轻松、燃脂的运动方法》一书作者菲利普·马费通博士研究,180减年龄的得数是最大有氧心率。在最大有氧心率范围内跑步,供能机制就是燃脂供能。这样,既有利于心肺供能增强,又有利于形成新的供能机制。因有两年的跑步锻炼基础,现年50岁的我,控制心率应该在130次以内,我把平均心率控制到了136次,因为一跑起来就难得慢下来,控制心率很不容易。
第二,开始减少精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开展了12天的严格控制,不食用面食,少吃米饭(少量喝粥),杜绝油炸、蔗糖类食品,吃多种蔬菜、瘦肉、少糖水果,以红薯为主食。让自己处于“轻饥饿状态”!因为我属于易上火体质,在控制摄入的同时增加了清火食物,如黄瓜、莲藕。
第三,增减LSD训练。开展每次15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轻松跑,配速在6′30″—7′10″之间。按照跑三休一的节奏锻炼。即便跑半程马拉松也不刻意追求速度,注重控制心率。期间原计划开展两次半程马拉松训练的,实际上只进行了一次。
第四,跑休日适当开展力量训练、健走。力量训练以腿部、核心肌群为主,健走配速争取在10′左右,单次距离5公里以上。
以上训练期间有两次在外午餐,吃过一餐饺子(5月2日)、一餐米面(5月4日),算是摄入精致碳水化合物。
试验效果:
一、体重开始下降,减重1公斤以上。4月20日早起空腹体重为83.2公斤,5月4日早起跑步5公里后体重80.2公斤。试验期间秤过体重,开展一次15km以上的长锻炼失水约2公斤。
二、跑速至少维持或略有提升。5月4日,因时间紧张,原计划跑半程马拉松的,改成5公里竞速测试。用时22′33″,比前期最快纪录22′28″慢5″;其中前3公里用时13′12″,比最好记录慢10″。虽然都慢了几秒钟,但是在准备不充分、体能状况并不见得最佳的状态下临时决定测试的,也没有跑友竞赛,因而个人感觉极速竞速成绩应该是略有提升。
三、其间未曾严重上火。吃过几餐腊肉,不上火,十分难得。
基于以上效果,这次调整供能结构的试验应该算是成功的。以后可以适时再进行这样的“轻饥饿”锻炼。
经验概述:
一、最大有氧心率跑对于提高心肺能力极其有利。因为要坚持长时间跑步就必须适当控制心率。太慢,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太快,坚持不了多久,且心率过高会损伤心脏。对于减肥而言,最大有氧心率跑当然是最佳方式,至于是否能改变运动供能方式,还需要长期实践才能了解。
二、练习极速跑、节奏跑应该是提高跑步技能和速度的经常性项目。不练习极速跑,你很难知道自己的潜能,也驾驭不了高速奔跑。经常开展100m、200米极速跑对心脏的冲击不会太大,也不至于影响耐力训练。我开展5公里测试时感觉自己对于节奏的把握处于“无知”状态,没有配速知觉,也不知道自己的配速能力大小,完全是凭着即时感觉,时快时慢地跑,多次收到“刹车效应”及起步提速的影响。
三、调整食物结构、改变饮食习惯对于跑者而言(特别是对于减肥者而言)意义重大。跑者技能提升(减肥者)遭遇某种瓶颈制约时很可能与饮食习惯、食物结构有极大关联,不仅仅是营养问题,还可能与激素分泌有关。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则和经脉、阴阳平衡有关联。
鉴于以上经验,下阶段的训练中坚持三个调整:
一、调整跑步心率和时间:控制在最大有氧心率(180—年龄数)范围以内,把LSD训练时间增加到2小时以上,争取达到3小时。
二、调整饮食结构和方法:继续控糖、控碳水化合物。注重食用清火食物,注重高质量脂肪的摄入。拓宽主食范围,考虑多吃红薯、薏米、豆类、莲藕等。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20点钟以后停止进食(包括零食)——这个时间要逐渐提前,争取提前到18点钟。
三、调整跑步训练方式:经常开展100m、200m极速短跑,每次跑步训练都应该训练。开展适合5km\10km\20km的节奏跑训练。目前,5km节奏跑配速可以定在4′配速;10km的定在4′30″;20km的定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