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你不能不懂的面试问题(五)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春之耕 |
公务员面试:你不能不懂的面试问题(五)
一、面试答题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原则
一、审题要精准。问什么答什么。不能离题,离题肯给你不会得高分,甚至不给分!要注意的是切题不是说只有唯一答案,完全可以从多角度分析,找准一个最优角度展开论说。
二、立意要高远。也就是说不能就事论事。要像写作文一样“立意高远”,既要结合实际,又要善于联想、升华。联想升华要结合实际,言之有物,不可牵强附会。
三、观点合哲学。你提出的观点、解题的方法论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不能拿了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理念来说教和解决问题!如果用迷信、反科学的方式解答,结果可想而知。
四、论证要充分。也就是要自圆其说,有说服力。面试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提出论点、方案、策略要能让考官“信服”,不可以自说自话,信口开河。要有理论的、事实的、政策的、法律的依据!
五、论述合逻辑。表述要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简单明了,符合逻辑。特别是表述中的分条分类要有统一的标准,不能重复、啰嗦,无标准乱分条目。
二、公务员面试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第一印象也称“首因效应”,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海中产生的印象。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呢?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麦拉宾博士曾做过一项关于第一印象的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喜欢或厌恶一个人,其中有55%的印象来自视觉,大多是脸部表情,另外有38%来自于音调,而剩下的7% 则来自语言。而这些因素在第一次见面的几秒之内就已经被定性。视觉方面的信息:着装、发型、妆容、五官等印象,被大脑接受的时间为3—5 秒;而声音语言及其他要素对大脑印象产生的时间为15秒。所以这黄金 15秒,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时刻。
注意: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因而,“公务员考试面试第一号微信公众号”反复强调考生要注意准装、形象、气场、礼仪。在我们的培训中也突出“第一印象”包装技能!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当然,“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三、应聘面试中常见的失误
公务员面试也是一种“应聘”,应聘面试中常见的错误公务员面试时也是常见的。此转抄一篇相关文章供公务员考生借鉴。
一、不善于打破沉默
面试开始时,应试者不善于打破沉默,而等待面试官打开话匣。面试中,应试者又出于种种顾虑,不愿主动说话,结果使面试出现冷场。即便能勉强打破沉默,语音语调亦极其生硬,使场面更显尴尬。实际上,无论是面试前或面试中,面试者主动致意与交谈,会留给面试官热情和善于与人交谈的良好印象。
二、与面试官“套近乎”
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面试官是忌讳与应试者套近乎的,因为面试中双方关系过于随便或过于紧张都会影响面试官的评判。聪明的应试者可以列举一至两件有根有据的事情 为赞扬招聘单位,从而表现出您对这家单位的兴趣。
三、为偏见或成见所左右
有时候,参加面试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面试官,或该招聘单位的负面评价会左右自己面试中的思维,误认为貌似冷淡的面试官或是严厉或是对应试者不满意,因此十分紧张。还有些时候,面试官是一位看上去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小姐,心中便开始嘀咕:“她怎么有资格面试我呢?”其实,在招聘面试中这些特殊的关系中,应试者作为供方,需要积极面对不同风格的面试官。
四、慷慨陈词,不举实例
应试者大谈个人成就、特长、技能时,聪明的面试官一旦反问:“能举一两个例子吗?”应试者便无言应对。而面试官恰恰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在面试中,应试者要想以其所谓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取信于人,惟有举例。
五、缺乏积极态势
面试官常常会提出或触及一些让应试者难为情的事情。很多人对此面红耳赤,或躲躲闪闪,或撒谎敷衍,而不是诚实回答,正面解释。比方说面试官问:“您为什叙5年中换了3次工作”有人可以及会大谈工作如何困难、上级不支持等,而不是告诉面试官“虽然工作很艰难,自己却因此学到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六、丧失专业风采
有些应试者面试时各方面表现都好,可一旦被问及专业问题或工作经验时不是缄口无言就是愤怒地抨击其公司或说什么专业差学校不好之类的话,甚至大肆谩骂。这在具备专业素养的面试官面前,这种行为是非常忌讳的。
七、不善于提问
有些人在不该提问时提问,如面试中打断面试官谈话而提问。切记不要画蛇添足,不要太累赘。有些考生前一句话刚完马上又抢着说下一句话,并在话题连接的部分插入无意义的“所以……”“而……”等连接词,让自己的语音水泄不通,难以让考官插话以做出适当的回应,例如某考生这样说:“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所以……换句话说……”。也有些人面试前对提问没有足够准备,轮到有提问机会时不知说什么好。而事实上,一个好的提问,胜过简历中的无数笔墨,会让面试官刮目相看。去掉口头禅和伴随动作。
八、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模糊
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很多人只有目标,没有思路。比如当问及“您未来5年事业发展计划如何?”时,很多人都会回答说:“我希望5年之内做到职位至少上升一级。”如果面试官接着问“为什么?”应试者常常会觉得莫名其妙。其实,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都离不开您对个人目前技能的评估以及您为胜任职业目标所需拟定的粗线条的技能发展计划。
九、假扮完美
面试官常常会说:“您性格上有什么弱点?您在事业上受过挫折吗?”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其实这种回答常常是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没有人没有弱点,没有人没有受过挫折。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受的挫折,才能造就真正成熟的人格。
十、不知如何收场
很多应试者面试结束时,因成功的兴奋,或因失败的恐惧,会语无伦次,手足无措。其实,面试结束时,作为应试者,您不妨表达您对应聘职位的理解;充满热情地告诉面试者您对此职位感兴趣,并询问一下一步是什么;面带微笑地谢谢面试官的接待及对您的考虑。
十一、去掉口头禅和伴随动作
切记尽量避免瑕疵。一个人的“言语形象”也可能带着一些反复使用的口头禅“那个、然后”等以及诸如扬眉、歪嘴角、搔头发、抹鼻子的伴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