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二十年前的老书有感

(2017-10-16 17:25:57)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春之悟

看二十年前的老书有感

 

二十年前自己买了一些什么书?有哪些是二十年来一直惦记着要去看有没有去看的?是不是有些书还有再温习的必要,或者有些书当年看了属于浪费时间?

前段时间清理书柜,翻出一些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买回的老书。顺便拿了一本应该是二十几年前就十分感兴趣,至今也还是十分感兴趣的书来读。真不知道自己这些年是怎么读书的,然道说忙得连二十几年来一直有兴趣要读而且又破费买回来了的书都没有时间去读一遍吗?看着这样的老书,想到许多问题:

多年以前,一个朋友说他的读书规则是:只读至少出版过五十年以上的书。因为那才叫经过历史检验的人类智慧!当时我就想,“那就只好读经典啰,比如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而我自己呢,觉得还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读当代人的新著作。有一段时间,我隔半个月就要去一次新华书店,看看有什么新书出版,还在各种报刊上看“新书目”,希望能够追赶潮流。现在分析:到底是“经典派”还是“潮流派”的读书方法更有价值呢?看来还是兼而有之,博古通今的好!只是更应该站到时代的浪潮上去吧!时代的浪潮又何尝不是古代知识的海洋中涌出的一波新的浪花呢!犹如一颗千年的古树,开出了时代的鲜花,我们读书人就是蜜蜂,把花蜜采集回来,酝酿成新时代的甜蜜。

二十几年来,自己真有那么忙碌吗?竟然连自己十分感兴趣,一直抱有兴趣的书都没有时间去读。其实也不尽然,二十几年前可能是对一个学科的兴趣。比如文学、哲学。但是具体到一本书,到某一个具体的学术观点就未必兴趣浓厚,甚至不一定能理解、接受。比如说文学爱好者不一定当年就能读懂《文心雕龙》,就能兴致勃勃地去读《修辞学》。学哲学的也未必就对马斯洛有了兴趣。就像很多经济学家未必读了或者读懂了《资本论》一样。原来“学科兴趣”跟“具体的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我弄懂了:为什么同一学科的专家为什么那么参差不齐、观点纷呈、各执己见。又想:大家都离开书本,到现实中、实践中试试看,理论联系实际之后也许会殊途同归,也许更能统一思想。是的,我们从书上学来的知识往往浅薄、往往脱离实际、又往往深刻地蛊惑着我们——“书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错过了一本书、一堆书的阅读,得到的是实践的乐趣,固然好。只是,很有可能是错过了鲜花,得到的也不是甜果。要是被一些什么大师牵引着误入歧途,钻进了牛角尖,走进了死胡同,那么二十几年来长路漫漫,能够搭上复兴号跑回去吗?

我现在跑回去了,读二十几年前买的书,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不得而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类积累了多少知识?即便在自己志趣锁定的这个专业?有的学科一个能通过努力可能走到学科前沿;有的学科就像一个迷宫,你很难钻出去。有时候你干脆不要想着走出去,你只需要沿途做标记告诉后来人:“此路不通!”这何尝又不是学科贡献!自己所投身的学科属于哪一类呢?这倒还真是一个需要十分清晰地认识十分精准地把握的问题!

读几本旧书,快走出迷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