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老挝琅勃拉邦布施琅勃拉邦 |
分类: 境外-一场偶遇 |

老挝的古都琅勃拉邦,旧名“香通”,意为“金城”,从名字也不难想见这里曾经的繁盛。佛教是老挝的主要宗教,所以时至今日琅勃拉邦,依然被一层金色覆盖,那是佛塔的颜色;而街头巷尾飘荡的橙色,则是僧人们僧衣的颜色。
夏日凌晨六点的琅勃拉邦,还笼罩在夜色中,风吹在脸上微微的凉。我和旅伴徘徊在古城最繁华的Sisavangvong街头,据说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信众前来布施。的确,在我们之前,路边已有很多信众褪去鞋袜跪在路边,准备好布施的食物,静候那些橙色身影的出现。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是这座老城真正的游客,不仅没有准备布施的食物,甚至没法静下心来坐一会,安静观赏这舍与得,动与静之间的玄妙。
当那些橙色身影像微风一样款款走来时,我上蹿下跳的开始拍照。而很多跪在街边的信徒,把准备好的米饭、水果等其他食物,依次放入走过僧人的罐子中。僧人们面部表情严肃,既不道谢,也没半点局促不安。而信徒们也并未因施于而显得洋洋得意,姿态仍是虔诚、真诚而谦卑的。施的人跪着,得的人站着,而在老挝这个几乎全民信佛的国家,这样的举动似乎很平常,有尊严的受施,真诚的施与,信仰在这里确实和我平时看到的不同。而这个持续了百年之久,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巴塔”的布施行为,已经深深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每天开启着老挝的美好清晨。
而每天清晨的布施,并非只在我拍照的琅勃拉邦Sisavangvong街才有,很多当地家庭也会在清晨准备好食物,等待上面接受布施的僧侣。而这些食物既可以是米饭、水果、速食面,也可以是其他食物,基本和布施家庭餐食一致,而靠着这些食物,僧人们每天可以不用生火做饭,只是潜心修行。当然也可以直接给钱。
后来,好像是第二天,我在一个餐厅看到保护布施仪式的宣传单。我想如果早些看到宣传,不知我是否还能拍到这些照片。大致也因为此,心里总对琅勃拉邦的那个清晨怀有些许歉意。
【晨起布施,领悟施与得之间的玄妙】

↑ 清晨6点,就有僧人光脚前来接受布施,年长的老僧人走在最前面。

↑ 有人站起来迎接,大多数布施者还是跪着,需要褪去鞋袜,双方都光脚,很平等。

↑ 布施到的食物,放在这个大罐子里。

↑ 很庄严和真诚的过程,必须都没有负担和高高在上的感觉,

↑ 整齐列队的橙色,飘荡在琅勃拉邦古城的街头。

↑ 这赖以生存的饭钵,即使僧人的食物来源,如果每天有多的,僧人还会施与其他更贫苦的人。

↑ 老挝,这个85%的国民都信仰佛教的国家,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这样的画面。

↑ 看来今天的收获还是不小,钵子基本装满了。

↑ 在老挝很多人从小就把孩子送入寺庙,也是学习文化的一种途径。

↑ 布施完的竹编饭钵,这里通常装着米饭。

↑ 米饭、香蕉、花生,都可以布施给僧人。

↑ 注意看,双方都光着脚。这是基本程序。

↑ 橙衣飘过琅勃拉邦街头。


↑ 老挝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不很冷,夏天有点热。所以四季基本都光脚,穿拖鞋。

↑ 虔诚的当地信徒。

↑ 清晨前来布施,还是要打着手电。

↑ 装着米饭的藤编竹篓。


↑ 随着天色逐渐亮起来,布施人群的散去,僧人们也要返回寺庙,开始一天的修行生活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