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洞吗?有没有外星人?我们从哪儿来?……这些问题,不怕孩子问了

标签:
少儿科普原创阅读 |
分类: 陪你读知识绘本 |
一、你家宝贝也问过这些问题吧?
……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
为什么天气预报会不准?
黑洞真的是天上的一个洞吗?
宇宙到底有多大?
宇宙大爆炸是怎么回事?
到底有没有外星人?
芯片是神马东东?
为什么月亮的“脸”总是在变?
人类可不可以住到其他星球上?
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
诺贝尔是谁?他干什么了不起的事了?
24节气是什么?怎么来的?
为什么我发的短信刚好飞进你的手机里?
地震发生之前,能不能事先知道?
PM2.5是什么?
为什么二维码长成那个怪样子?
……
啊哦……
怎么回答?
再也不用支吾“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现在,这些问题,不怕孩子问了!哦耶!
柠檬新书《少年科学馆》已经正式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内容覆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选题都是来自孩子日常生活中见过、听过、用过,但不知道是什么、怎么回事、为什么的东西,来自他们追着大人问,又常常得不到解答的问题。《少年科学馆》正是送给爱想爱问的“小科学迷”最好的礼物。
二、憋在心里的问题,有人替你问
熟悉柠檬风格的读者一定知道,柠檬信奉“君子不器”。柠檬不愿意把读者当做一个被动接收、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点燃孩子头脑中关于科学和文化的梦想之火。
《少年科学馆》的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有丰富的思维活动,包括疑问、质疑、惊讶、恐惧、担忧、惊喜、赞叹、兴奋、钦佩、憧憬……这一切人在面对知识、面对自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活动,在别的地方可能只有憋在心里,而在《少年科学馆》里,有人陪着你一起,和你一起挠着头提问,拍着胸口庆幸,捂着肚子大笑,托着腮帮子做梦,替你问出你想问的问题。
《少年科学馆》中有两个主人公——柠檬和小克,采用柠檬和小克对话的方式,串接起全书内容。
每个问题的引入都从孩子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积累入手,从他们熟悉的、听过的、了解的事物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出问题,循循善诱、渐入佳境。有图有真相哦:
帮小读者解开小问号,懂得为什么。
现在市场上的少儿科普书,以动植物类、百科自然类的常识性科普居多,而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问题,为读者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的深度科普读物较少。《少年科学馆》正是这样一套书。可以说,这套书最适合那些对科学问题着迷的小科学迷。
在《少年科学馆》里,对于一些初学读者一时难以接受的知识点,柠檬不会不管不顾地仰着头自顾自地讲下去,而是会停下来,陪着读者一起惊讶上一会儿,再帮他们特别抽丝剥茧,格外耐心解释,掰开揉碎,细细说分明。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曾经把《少年科学馆》的彩样和一本从韩国引进的科普书一起,拿给一个9岁的孩子看,问他喜欢哪一本?这个孩子认真阅读后说喜欢《少年科学馆》,原因是“这是一本正经的科普书。”我想,孩子是因为认可书里实实在在、深入浅出地为他解答科学问题,才这样说的。
温故知新,让孩子知道“天外有天”
《少年科学馆》里经常会看到一个栏目:“柠檬悄悄话”。有些比较高深,孩子暂时还学不到的内容,通过“柠檬悄悄话”,以旁白的形式,给小读者做一个前瞻式瞭望,让孩子知道“天外有天”。
不同册之间交叉的知识,由“柠檬悄悄话”串接起来,让孩子把各学科门类的知识融会贯通,温故知新。
三、爆笑手绘插图+精美质感照片
天寒地冻中,裹着厚厚围巾的柠檬对小克说:“请抖动肌肉!把动能转化为热能,你会感觉暖和点。”穿着清凉的小克一边努力照做,一边问:“这就是传说中的‘哆嗦’吧?”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叫做能量的转化。听上去挺高深,其实我们身体寻常的遇冷哆嗦,就是一种能量的转化,你也会的,很简单吧?
木星的体积巨大,是太阳系里,除了太阳以外个头儿最“彪悍”的星体。然而,白长了那么大的个子,木星的密度很小,质量不够大,没有达到成为恒星的质量下限,只能屈尊做行星,不能做恒星。光这么说,多苍白啊!看看下面这张图:眼泪汪汪的木星委屈地嘟囔着:“凭什么不带我玩?”被恒星俱乐部拒之门外,门缝里飘
来一句话“谁让你质量不够大!”恒星俱乐部门口放着一台体重秤,旁边竖立一块牌子,上写:体重不够,谢绝入内。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不惜重金,从国外图库网站购买了富有科学质感的高清精美科学照片图。
四、不只讲科学,还有人文
柠檬小时候,一直是梦想学文科的,阴差阳错大学进了物理系。曾经我觉得这是命运跟我开了一个玩笑,郁闷消沉,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觉得这是上帝对我的厚爱。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滋养,可以让人更全面、更智慧地认识这个世界。现在,柠檬把这样的理念,也带进自己的书里。
如果我们翻开历史,可以看到20世纪初,中国诞生的一批大家学者,如季羡林、王竹溪、叶企孙、钱钟书、梁思成、林徽因、周培源、金岳霖、吴文藻……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学贯中西。21世纪的英才,应该文理兼容。
在人类认识自然、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有些精妙的感悟,除了以定理、定律的形式表达出来,也以更感性的方式,通过文学、美术、雕塑、建筑等方式表达,形式精美、直抵人心。精于遣词造句的中国古人,更是把这些微妙的感受,和优美的汉语结合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久久难忘。在讲科学时,怎能不和孩子分享?
比如,《少年科学馆》给孩子讲到在没有钟表的时代,先民对时间最初的感觉来自观察太阳和星星。“日上三竿”、“斗转星移”至今还留在我们的语言中。
在《让路!数学来了》这一册中,讲到黄金分割数0.618时,那些著名建筑和艺术作品中隐藏的黄金分割数,会让孩子幼小心灵体会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喜悦,怎能不对自然和科学心驰神往?
柠檬曾经问《少年科学馆》的责编,要是用一句话说这套书和其他同类科普书相比,有什么特点,责编说:广博、丰富、有趣,充满人文情怀。的确,这套书里,不仅有科学知识,更有人,有人的情感,有人文情怀。
《少年科学馆》将于2015年2月起,登陆全国各大书店,并在当当网上有售。